用新常态思维推动新型城镇化
09.10.2015 12:01
本文来源: 社会科学院
●推动新型城镇化要在城乡统筹发展上多用劲,在城镇化结构变化上多给力,把政府调控的力量多用在创业和创新上
李克强总理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实现1亿人口的新型城镇化,不仅可以在全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而且这样的巨变也是任何一个地方都很难与之同日而语的。落实讲话精神,首先就要认真研究如何破解新型城镇化这一关键难题。
深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再认识。 我们所说的新型城镇化,就是与传统城镇化模式不同的城镇化,就是更加科学的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稳妥促进,使其充满活力,健康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时期,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新型城镇化也面临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发展结构转变、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切换的重大变化,这就是新常态下的新思维,而新思维必然带来新方法。针对河南省的实际,新方法最突出的着力点就是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降低对城镇化速度的渴求,在城乡统筹发展上多用劲,在城镇化结构变化上多给力,把政府调控的力量多用在创业和创新上,特别是用在创造条件鼓励和激励青年人发挥作用上。要用结构调整期最为有效的“双创”力量,激活全社会的资源,尤其是想方设法激活青年人的创业创新热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使新型城镇化有新的血液、新的动力,并随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并在具体政策上迅速形成有利于“双创”的整体氛围,更多地激活人的潜能,以创业促进发展,以创新调整结构,以活力赢得未来。
积极探索“互联网+城镇化”。 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进和大胆探索“互联网+”的具体实现途径,到目前为止,“互联网+”运行的实际效果远远超出预期。因为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通过“互联网+”确实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城镇化的原始动力就在于它比传统农村资源配置效率高得多,而我们的城镇化目前也面临资源配置效率的瓶颈:大中城市基本建设投资不足,特别是道路系统建设和管理严重滞后,导致“是城必堵”,“城市病”日益严重;很多城市,包括郑州这样的二线城市,环境污染加剧,尤其是空气污染成为影响居民生活的一大难题,一到节假日大家都要“逃离城市”,“逆城市化”需求出现,与我们正在推进的以“集中集聚集约”为核心内容的城镇化相向而行。因此,创新城镇化的战略思路,改善城镇化资源配置效率,已经成为非常急迫的问题。“互联网+”是在信息化时代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得力途径,地方政府特别是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应该通过推进“互联网+城镇化”,提高城镇资源配置效率,既保障城镇化的稳定推进,也能使城镇居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是市场需求的热点,也是我们真正应该持续投资的重点。不能一味认为城镇化就是卖地、盖房,而应该让新常态与信息化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维范式。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据初步研究,“十三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可能会逐步形成区域板块与轴带结合的发展格局。一方面进一步有序推进东中西部及东北“四大板块”战略,另一方面增加“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最终形成“四大板块”+“三个支撑带”的战略布局。在过去的艰苦探索中,我们以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获得了中部崛起的多方面实际机遇,大大提升了我们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而在国家新的三大战略部署中,“一带一路”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如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成为河南省未来发展中涉及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因此,谋划全省“十三五”发展战略,需要在持续推进原有三大国家战略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全面、系统、高起点地部署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问题。未来河南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先天的优势,郑州、洛阳已经成为国家“一带一路”规划的重要节点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我们应该到发达国家去认真看一看、学一学,借鉴他们高水平建设城镇的经验,以国际视野规划与建设我们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更多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避免“千城一面”。
(作者系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
本文来源: 社会科学院
09.10.2015 12:01
省残联举行全省残联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
图为省残联举行全省残联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残疾人联合会
全省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现场会在三门峡召开
图为全省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暨残疾儿童康复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