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捧起乡间的明珠

11.02.2015  11:07

  众多市、县级非遗项目仍处于挣扎求生阶段,对它们的扶持不能再停留在“精神”层面——

  用力捧起乡间的明珠

  流传一方的“绝活”

  1月29日,记者来到新乡卫辉市李源屯村,年届七十的庞连春正忙乎着联系人排练背装,准备迎接春节期间的村里联欢。

  背装又叫背阁,是一种下边的人用铁架托子、背着另一人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李源屯村的背装不仅有背着一个人的“双装”,还有在“双装”上再背一人的“三装”,其惊险引人注目。

  距此不远的庞寨村另有一套小“绝活”:3人表演的蹦杆轿,即在一根装有花轿和轮子的长木杆上,两端各坐一人在前行中一上一下,所到之处笑声不绝。

  上述背装和蹦杆轿分别是市、县两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绝活”在乡间自娱自乐,有的尚未摆脱自生自灭境地。它们能够得以传承,一方面是出于节庆助兴的习俗,另一方面是传承人在进入政府视野后的自豪与坚持。

  政府资助才是“实在的认可”

  但是,这些“绝活”大多处于苦苦挣扎的境地。

  新乡县岗头村的舞狮子属于“武狮”一派,队中因有两个从少林寺附近塔沟武校毕业、表演时融入武术展示而小有名气。谈到生计,领队兼村委会主任韩来章说:“挣不住钱,年轻人外出打工,平时根本组织不起来,只是春节前后热闹一下子。”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扶助,例如,一个国家级项目两三年内可以获得一次几十万元的扶持资金,一个国家级传承人一年有1万元的补助。从2014年开始,一个省级非遗项目可获得10万元以上的资金扶持,一个省级传承人能领到每年3000元的补助。

  新乡县文化馆馆长兼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任景松说:“岗头舞狮一类的表演,最多只是在村中喜事、附近商场开业的捧场中获得一点彩头。我们也只能通过有限的以演代奖——在组织他们展演时,每人每次发上几十元的饭补。作为非遗项目,传承人认为,能获得政府的持续资助才是‘实在的认可’。”

  《条例》落实不能止于“精神”

  目前,我省市、县两级非遗项目约有8000个,这些散落在乡间的明珠如果不加养护,就会蒙垢或失落。

  2014年3月底,陕县县级非遗传承人尚铁牛领到1200元的补贴。他激动地说:“我讲了几十年文人与商旅的故事,从没挣到过一分钱,没想到讲故事也能领到政府补贴!”据悉,陕县从2013年起,在72名县级传承人中每年选出10名优秀传承人,每人每年奖励1200元。

  从2014年1月1日起,我省开始实施《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遗憾的是,目前我省市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只有郑州等少数市才有;而在县一级,能像陕县那样设立并发放传承人补助资金的仍属凤毛麟角。

  卫辉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沙正杰说:“很多国家级非遗项目正是凭借政府资助才得以传承。生活在广大农村、没有稳定收入的非遗传承人尤其需要政府资金扶持,《条例》落实不能仅限于精神层面。”(大河网-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