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持续下跌 可启动猪肉收储公开招标
建立多维的考核指标体系,政府在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到盈亏平衡点后启动猪肉收储时实行公开招标,对于在稳定生猪市场和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养殖企业给予倾斜,引导养猪户积极调整养殖规模和结构。必要时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辅助约谈机制。
一、我国生猪价格在频繁波动中出现持续下跌
今年以来,尽管一些地方在短时间内可能出现生猪价格环比上涨情形,但总体上全国生猪出场价格呈现出持续下跌的态势,据国家发改委监测,到4月初全国生猪出场价格连续15周环比下跌,由年初的每公斤大约16元下跌到4月初的不足12元。
如果从稍长时间来看,自2011年9月份后我国生猪价格总体水平不高,每年基本上会出现环比上涨一段时间,环比下跌一段时间。自2013年12月中旬以来,生猪出场价格持续下跌,仍然属于自2011年9月份以来生猪生产能力调整阶段尚未结束的延续。2011年9月份,生猪出场价格每公斤曾超过20元,2012年和2013年都出现了生猪出场价格涨涨跌跌的季节性波动,但是总体上生猪出场价格呈现为回落态势。
一般来说,每年的生猪市场季节性波动呈现为节假日价位相对较高的特征。我国传统的春节期间,猪肉消费相对较多,生猪价格也相对较高。但是,今年春节出现例外。这主要受到生猪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和市场供给充裕影响外,还与养猪户对生猪市场预期改变及其出栏调整等因素有关。2013年,春节前生猪价格明显上涨,多数养猪户预期后期还会上涨,没有及时出栏。今年春节前,吃过亏的养猪户吸取了前2年的教训调整了市场预期,在春节前加快生猪出栏,使短期内生猪供过于求。春节后养猪户仍然没有形成生猪市场价格上涨的预期,同时受到资金支撑能力下降的养殖户需要维持资金循环以保证再生产,继续出栏生猪。这种生猪市场预期及其资金缺乏极有可能导致当前生猪补栏不足,需要尽早防范。
生猪价格长期低迷和养殖户普遍亏损的状况是不可能持续的。生猪价格持续下跌,不仅会严重挫伤养猪户积极性,会让越来越多的养殖户亏损更加严重,最终可能甚至连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高且市场竞争力强的养殖户都无法生存,对生猪养殖业造成致命的冲击。
二、我国生猪生产结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
2011年9月份以来的生猪价格周期性下跌阶段,主要原因是受到前一周期生猪价格涨幅偏大所带来的生产能力提高超过了猪肉消费需求,导致猪肉供求相对过剩的状况。之所以出现2年多时间生猪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未能调整到相对平衡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缺乏要素市场阻碍生猪生产能力调整。生猪价格从2007年到2011年,虽然也出现过阶段性下跌,但是整体上价格偏高,养猪户盈利水平高,吸引了大量投资。生猪生产能力一旦形成,如果养猪户彻底退出,在养猪生产能力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等要素市场没有建立的情况下,之前的投资将永远无法收回,遭受的损失更大。养猪户宁愿短期亏损,也不愿退出,生猪生产能力难以根本性调整。
第二,生猪生产经营结构变化尚未形成新的有效竞争格局。自2012年以来,我国生猪生产组织结构继续调整,散养户不断退出,规模化养殖不断发展,特别是一些资本实力雄厚的投资者发展规模化养殖,抗亏损能力明显提高。即使短期内亏损,仍然可以经营生猪养殖。一些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规模化养殖,比普通养猪户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市场生存能力更强。有些大规模生猪养殖企业在生猪市场价格形成中具有话语权,还能够根据短期内市场供求变化来影响价格并安排生猪出栏时间和进度,从而在生猪价格总体低迷的情况下“创造”有利形势。
第三,消费者对猪肉消费要求更高而生猪生产仍然没有摆脱对质量安全缺乏保障的格局。生猪消费市场已经出现分化趋势,质量安全更有保障的猪肉、国内本土化传统的黑猪猪肉等消费需求强劲,价格水平高,近年来生产能力提高明显,这势必会带来优质猪替代效应,出现常规的生猪供求相对过剩更加突出的矛盾。
当然,近年来生猪生产能力调整和市场供给调整,也受到政府调控和普遍养猪户(场)预期等因素影响。
三、生猪市场调控要与生猪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和其他农产品一样,市场调节下的生猪波动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当然,受到生猪微观组织结构变化、宏观经济形势和政府调控等多种因素影响,生猪波动周期价格上涨阶段和下跌阶段持续的时间及其价位高低波动幅度在每一轮周期中都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自2011年9月份开始的生猪市场波动,期间季节性波动交替出现,从表象看似乎是生猪市场波动更加频繁和每个阶段缩短,从严格意义上说,自2011年9月份出现的生猪市场价位相对较低的波动阶段一直没有结束。显然,这一轮生猪市场波动持续的时间明显较长。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生猪价格的走势总体上不确定性在上升。但是,在养猪户调整生猪存栏量和结构,以及政府调控作用下,下半年或者9月份生猪价格是极有可能走出低谷。当然,如果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养猪户持续普遍亏损,散失对后期生猪市场的信心,下半年或者9月份生猪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生猪市场波动是农产品市场运行的本质属性。的确,政府调控生猪市场,既可能缓和波动,也可能加剧波动。政府调控生猪市场,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生猪市场波动的。我个人认为自2011年9月份以来生猪市场频繁出现的短期波动,无论是生猪价格上涨幅度,还是生猪价格下跌幅度,都低于过去剧烈波动程度,说明政府调控生猪市场,总体上缓和了生猪市场波动程度。
猪粮安天下,我国建立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预案和启动机制。目前我国生猪市场调控主要采取加强生猪生产和市场监测,按调控预案在生猪价格过度下跌时启动临时收储猪肉等措施,具有短期效应。2012年和2013年几次启动猪肉收储后为避免生猪市场价格过度下跌和稳定生猪生产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面对生猪生产能力长期相对过剩,生猪养殖要素市场尚未建立以及生猪市场价格形成基本上由少数几家大型龙头企业掌控等的新形势,如何兼顾促进生猪生产和交易长期稳定的目标和生猪价格过度下跌时才调控的短期目标,是完善我国稳定生猪生产调控政策面临的新课题,是对生猪市场调控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积极探索。
新形势下我国旨在稳定生猪生产的调控除了促进生猪价格保持合理水平之外,还需要适度调整相对过剩的生猪生产能力,调整生猪养殖结构,促进生猪产销组织的发育,完善生猪市场结构,创新生猪市场价格机制。建立多维的考核指标体系,政府在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到盈亏平衡点后启动猪肉收储时实行公开招标,对于在稳定生猪市场和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养殖企业给予倾斜,引导养猪户积极调整养殖规模和结构。必要时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辅助约谈机制,监管对生猪价格有影响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在生猪市场供给相对宽松的条件下竞相杀价。对于我国养猪产业发展发挥引领作用的企业,在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通过贴息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筛选优质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既保护好先进的生产能力,避免生猪生产能力调整过度,又有条件扩大猪肉加工规模,必要时开拓国际市场扩大猪肉及其制品出口规模。
面对生猪价格持续下跌,长期低迷,养猪户的理性选择是对生猪生产规模和结构进行调整。这既有助于发挥市场机制调节生猪供求关系,又有助于减少养猪户经济损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既需要顺势而为,又要避免生猪生产遭遇市场和疫情等多重冲击。一方面,要为生猪生产调整做好服务,为养猪户淘汰效益偏低的生产能力提供指导,以有效应对生猪市场冲击;另一方面,加强防疫工作,有效避免由于生猪市场行情不好养猪户防疫积极性可能下降所带来的疫病风险。过去我国生猪市场波动加剧,往往与局部地方出现疫情有关。当通过市场机制调整生猪生产实现市场供求基本平衡或者紧平衡时,一旦再出现疫情,生猪市场供求紧平衡就会加剧。
当前我国生猪市场虽然对养猪户明显不利,但也是倒逼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有利时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引导创新,培育生猪生产要素市场,转变养殖方式,推进生猪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加快构建新型生猪生产经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