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原展新姿
近年来,河南省财政大力支持绿色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通过构建绿色生态、发展生态产业、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美丽乡村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生态化,描绘了农业大省发展的新画卷。
绿色生态新家园
走进河南省罗山县董寨国家自然保护区,2850平方米的朱鹮野化大网笼内,有池塘、沼泽、河流,有白鹭、鱼虾,模拟了朱鹮野外生存的环境。
“朱鹮对生存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要吃活的鱼虾、泥鳅,水质不能有任何污染,否则就无法存活。我们保护区每年仅朱鹮的饮食开支就超过百万元。”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局长朱家贵说。
这些朱鹮,长喙、凤冠、赤颊、白色羽毛略沾粉色,安静的时候有些“呆萌”,翱翔时十分优雅。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20世纪中叶以来,朱鹮数量急剧减少,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销声匿迹,上世纪70年代一度被认为在野外已经灭绝,直到1981年在我国陕西省洋县发现了仅存的7只野外朱鹮种群。
如何保护朱鹮成了当务之急。首要问题是要为朱鹮找一个理想的家。
董寨保护区位于罗山县南部、豫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北麓,气候温暖湿润,分布有鸟类315种,占河南省鸟类的80%,占全国的23%。国家林业局经过实地考察认为,董寨保护区生态环境优越,区内及周围塘湖堰、水库较多,鱼类、泥鳅等朱鹮食物来源丰富,分布有大量朱鹮伴生鸟种,是朱鹮理想的迁地保护和野化放归地。
2007年,国家林业局将17只朱鹮送到了董寨保护区。截至2016年底,保护区已人工繁育朱鹮188只。“从2013年10月起,我们保护区分三期累计放飞朱鹮78只,野外共监测到朱鹮个体38只。2016年野外监测到7对朱鹮筑巢繁殖,已有2个巢幼鸟出壳,其中一个巢3只朱鹮顺利出飞。”朱家贵说。
良好的生态还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努力。据罗山县林业局推广站站长郭丽清介绍,为了推进林业的发展,罗山县曾先后实施了世行贷款、日元贷款、退耕还林、林业生态省建设等林业工程项目,这些项目保护和发展了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实现了林业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同步发展。
罗山县取得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只是河南省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共投入财政资金334.28亿元,完成造林1797.8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1078.2万亩。全省经济林面积达到1615.5万亩,林业产业化集群初步形成,效益不断提升。全省新增国家森林城市6个、全国绿化模范城市5个、全国绿化模范县21个。
近日,河南省有关部门出台文件,明确贫困地区既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又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同时也是林业资源富集地区。资金项目要向重点贫困地区倾斜,加大贫困县的森林资源培育、生态管护、林业产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
绿色产业焕活力
保护好生态的同时,也要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河南省一直恪守生态底线,推进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走进河南省商城南部山区,只见漫山遍野的油茶树生机盎然、长势喜人。昔日一片片贫瘠的山地,逐渐成为一座座“绿色银行”,形成一道道独特风景。
“户栽一亩油茶树,一年收入3000元。”商城县长园野生茶油有限公司总经理谢焕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商城县属典型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境内气候、雨水、土壤非常适应油茶生长。商城南部山区的农民世代栽培油茶,熟练掌握油茶栽培和加工技术,主要食用茶油。
谢焕友介绍,他们公司创办于1998年10月,研制开发的长园牌野生茶油,采用野生油茶籽,运用现代先进设备和工艺精炼而成,既保存了茶油纯正的品质,又符合人们追求健康安全饮食的需求。
“但是,过去老旧油茶园的产量每亩只有5—10斤,产量低,效益低,供不应求。”谢焕友说,为此,近年来,公司引进优良无性系种苗,挂果期缩短5年,亩产增加4倍到10倍。公司建设育苗基地,年育苗300万株,带动周边5万余户农民从事油茶产业生产。目前,公司流转油茶林地3.2万亩,真正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此外,还成立了农民油茶技术培训学校,两年来培训林农2600人,培养了230名油茶育苗嫁接能手。
油茶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谢焕友曾经做过调查,长竹园乡五里村扁担坳组有29户农户种植油茶,年收入在3万—4万元的有2户,2万—3万元的有5户,1万—2万元的21户。
商城县财政局副局长李洪江介绍,商城县提出了发展50万亩油茶的目标,如果目标得以实现,茶油总产量可达到1.8万吨,按目前价格来算,可为农户带来1.8亿元的收入;如果发展深加工,总产值可达36亿元。
在信阳,像长园野生茶油有限公司这样的油茶加工企业共有20余家,其中精制加工企业9家,年精加工能力1.48万吨。2015年,全市深加工茶油7900吨,产值36450万元。截至目前,信阳市油茶面积达72.69万亩,年产茶油7900吨、茶籽3.4亿吨,年产值达到3.7亿元。
据信阳市财政局局长霍宏介绍,市县财政在农业综合开发、林业贴息贷款、生态省建设、科研、科技推广、良种补贴等方面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上给予倾斜,并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发展油茶。
信阳大力发展的绿色产业不仅仅是油茶。据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介绍,该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在深山区域种树、种茶、种药,在丘陵地带发展牧业、种植花木,在平原地区发展水产养殖、粮油加工等,着力把信阳建成重要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
河南省财政厅农业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河南省结合实际,自2010年起,将茶产业、木本油料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持的主要产业。
乡村似花满园开
在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同时,河南财政还大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提升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2013年至今,河南省财政共投入奖补资金65亿元,支持近900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引导市县财政投入、村民筹资筹劳、整合其他财政涉农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共约600亿元,大大改善了入选村镇的面貌。
位于济源市思礼镇的范寺村就是其一。
步入范寺村,就像走进城市一角:幽静典雅的小游园、飞檐翘角的小亭子、复古雅致的路灯、宽敞整洁的道路、设备齐全的健身器材……
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支书刘水全感受颇深。以前村里到处是垃圾堆,污水横流,环境脏、乱、差。现在村里路面全部实现硬化,并建起了垃圾中转站,有6个保洁员负责清除垃圾,村子干净多了。村民现在出门坐公交,用的是天然气,喝的是自来水,还装上了宽带可以上网。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子里路灯亮了,村民们跳起了广场舞。
范寺村现有1740人,青壮年都在附近的企业上班,普通工人月薪3000多元,去年人均收入1.6万元,50%的家庭有小轿车。
思礼镇镇干部杨继伟告诉记者,2014年以来,范寺村新修公园两处、牌坊一座,完成村口绿化带建设、墙体美化、排水渠改造等。2015年,该村被评为全市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济源市财政局局长王利民介绍,济源市共获得试点项目以及美丽乡村示范市三年规划项目33个、资金1.3亿元。在建设中,他们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主,兼顾重点中心村。“现在济源的每个镇区、社区、中心村都建有便民服务中心,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户口、合作医疗、养老保险、低保、计生、粮食直补等近20项服务。”王利民说。
河南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霞光告诉记者,自2013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来,河南省财政厅探索构建了“竞争立项、标准管理、环境整治、运行维护、绩效考评”机制,形成了“一个引领、五项机制”的美丽乡村建设管理体系,探索了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特色产业、扶贫搬迁、传统村落保护等多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2015年11月,财政部召开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座谈会,推广了河南的经验。
循环经济新模式
绿色发展离不开循环经济新模式。
河南省新蔡县未来再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实践,“依托养殖场建站,分布收集储存秸秆;秸秆粪便混合入池,集中沼气化处理;沼气集中供气或罐装销售,沼渣沼液有机肥还田”。探索出“以秸秆分布收集储存为基础,以大中型秸秆粪便混合型沼气工程为纽带,种养加沼紧密结合”的现代循环农业模式。
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一个沼气池辐射半径为5公里,可覆盖周边7万亩农田,年处理7万吨秸秆和约8万吨养殖场污水、农村餐厨垃圾、生活垃圾等废弃物,产沼气1460万立方,其中18.25万立方向周边社区集中供气,其余主要供给公司生产和发电,也可提纯制成罐装天然气进行销售。沼渣作为有机肥返还大田,或作为设施蔬菜的基质和食用菌的基料。沼液通过罐装运输车运送至周围农田作为液态有机肥。
通过沼渣、沼液还田,提供绿色无公害的有机肥,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售价,也大幅度降低了种植业的肥料成本和基质成本。
和该公司类似,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在河南蔚然成风。
河南省财政厅农业处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河南省财政突出绿色导向,大力支持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筹措资金2000万元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促进农村环境改善,确保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安排2100万元支持无公害农产品和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保障群众餐桌上的安全。2017年,河南省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1.5亿元,其中安排5300余万元用于产业集聚区、静脉产业园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等。
蓝天白云常在,绿色发展相伴。记者行走在中原大地,随处可见天蓝、水清、地绿的景色。青山碧水正浸染广袤大地,绿色发展已融入人们生活,逐渐成为河南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