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海量珍贵老唱片”成国家级重点文化项目
老唱片所保留的录音资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由中国唱片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唱总公司)为“抢救海量珍贵老唱片”而承担的国家级重点文化项目——“中华老唱片数字资源库及应用”自2011年实施以来,共计完成近2万条开盘胶带母版和6000余面金属母版的数字化采录,同时完成了媒资管理系统和蓝光光盘存储系统的建设。预计该项目将在2015年下半年完成主体工作,成为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
中华老唱片已有百年历史。我国有记载的第一张唱片是1904年录制的京剧孙菊仙唱腔。至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胶木唱片已完全停产。目前,中唱总公司保存着13万面唱片金属母版和5万条磁性胶带,其中1949年以前的唱片模板有4万余面,均是极其珍贵、不可再生的唱片模板孤品典藏。中唱版库中还珍藏着中国唱片发展史上的许多个“第一”,如:1949年6月生产的新中国第一批粗纹唱片《解放区的天》等,1959年10月出版的第一张中密纹唱片《黄河大合唱》等。这些珍贵的唱片文物,不仅记载着中国唱片的发展历程,更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受历史久远以及保存条件所限,这些珍贵的史料和经典珍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妥善保护,甚至面临毁损的危险;同时因为缺乏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大批极具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的唱片模板,只能长年沉睡在版库资料室里,其社会和经济价值均无法得到有效实现。2011年,中唱总公司为抢救海量老唱片文物而申报的“中华老唱片数字资源库及应用”项目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被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级重点文化项目。
该项目的发展目标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老唱片节目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同时形成一系列唱片模板音频采录规范和技术标准,带动音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新的盈利模式的构建,也促进中唱总公司在音乐产业链的上游及关键环节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数字音乐公共传播平台的建设,带动中国音乐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据项目负责人、中唱总公司总经理周建潮介绍,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中唱总公司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首先,专门设计建成了4间磁带母版数字化工作室和4间唱片模板数字化工作室;其次,对版库所存文物进行了详尽细致的盘点和整理,统一进行数字化采录。此外,唱片文物的社会征集工作也将逐步展开。同时,他们在技术上克服了种种困难,如,磁带母版的掉磁粉、脱盘芯、缠绕变形等现象,以及金属唱片模板的氧化、锈蚀、翘曲甚至镀层剥落现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整形、化学清洗和修复处理。老唱片母版资源经数字化处理后,为数字出版与发行提供了音源质量与数量的双重保障,通过数字音乐内容的集成分发平台,将实现数字音像内容的版权管理、认证授权和网络分发,为传统音像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