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的有益探索
6月5日,市委书记王树山在调研指导“三夏”生产工作时指出:“农业合作组织彻底把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了,这个作用发挥得好!”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功能定位也从最初的“服务农业”向“经营农业”转变,在家庭承包制度不变的情况下,成为沟通市场、沟通政府,让农民走向富裕的一座“金桥”,实现了联合发展、产销对接、品牌建设、社会化服务的华丽蝶变。
但不容忽视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毕竟发展时间较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背后,补贴难、融资难、用地难、服务难仍是最需突破的瓶颈。如何确保合作社良性健康发展,确保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利益?是一个必须正视,更是必须在实践中加以破解的问题。
搭起“架子” 抓好关键环节
张康明是许昌县张潘镇张一村的一位农民。每年夏天,他都会和家人在地里忙农活儿,但今年他外出打工,一点儿也不担心自家地里庄稼的收成,因为他已加入了许昌惠民农业合作社。
他说:“原先全家种了5亩地,啥都人工干,累死累活的,基本上就是守着地过日子。加入合作社以后,地里的活儿基本上由合作社管理,家里几口人还能出去打工挣钱。”
“乡亲们把这么多土地托管给我们,既是一种信任,又是一种责任。只有不断提升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和服务质量,产粮才有保障,乡亲们才能增收,合作社才能发展。”问起农田托管的好处,许昌惠民农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运来很有信心地回答记者。
这家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3月,目前是全省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一,推出了“全托”和“半托”两种服务模式。“全托”就是农民预交一定费用,所有的农资、农活儿由合作社承担,粮食归农民所有;“半托”就是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合作社所提供的服务按项付费。
在农田托管中,种子、化肥等农资都由合作社统一批量购买,价格比零售市场低得多,再加上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种植,种植成本低,粮食产量又高。这种经营模式因收益高易于被农民接受,合作社因投入少也利于自身发展。
“合作社是农民为获取良好的服务,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代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政府通过引导为合作社搭好‘架子’,让合作社通过市场这个无形之手,实现了土地、农机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闯出了一条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多方共赢的新路子。”对此,市农业局局长唐成评价道。
唐成介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生产组织,是联系农户与市场的“桥梁”,通过发展合作与联合,组织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效地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等组织起来,解决了市场“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和适应问题。
“就我市而言,政府的作用就是引导、扶持、规范,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抓好‘培育、规范、服务’三个关键环节,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唐成说。
积极培育,实现量的突破。多年来,我市依托农业特色和优势,广泛动员农村专业大户、基层农技人员等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发展理念的主体,围绕花卉、优质小麦、蔬菜种植等优势产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发展格局。
规范提升,实现质的突破。我市按照”边培育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出台了《许昌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运行管理服务办法》,重点围绕合作社组织机构建设,利益分配机制及标准化生产等6个方面,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其做法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创新服务,实现全面推进。我市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在土地规模经营、信息服务、融资服务、项目支持、农技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为合作社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市农业局和有关部门制定了《许昌市“三化”协调试验区关于扶持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办法》,对从事粮食种植的合作社给予补贴。2013年对符合条件的18家合作社实行财政奖补,资金达190万元。
在采访中,记者听农民说的最多的话: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后,过去他们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者是办了也不划算的事,现在可以通过合作社解决得更好了、做得更大了、赚得更多了。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承载着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作为粮食生产强市的许昌,蓬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了资本、土地、粮食生产等要素,逐渐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显现出重要作用。
竖好“梯子” 凸现发展亮点
蔬菜采摘人员将含苞待放的菜心掐断,一根根长约10厘米的菜心整齐地排列在手臂上,如同排箫;
工作人员采摘蔬菜需要采收卡,以便记工和产品质量追溯;
在菜地内,高密度布置了黑光灯、黄板、费洛蒙剂性引诱剂,用来捕杀蛾类害虫、蚜虫等,有效防治害虫。
这是记者在河南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望无际蔬菜农田里看到的情形。在这里,人们完全看不到传统的农业模式,而是一派现代化农业的景象。科技创新渗透在播种、施肥、除草、灭虫、采摘、储存、物流等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在这方面,公司领办的许昌县绿田种植专业合作社功不可没。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产业化从“龙头企业+农户”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转变,并把其作为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通过合作社使农户与龙头企业对接,实行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农民干起活来底气足、干劲大。如今,这一产业化发展模式,在我市已根深叶茂,发展势头良好。
从整体看,我市农民专业合作还处于发展规范阶段,示范带动尤为必要。今年的中央1号文文件和省委3号文件都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这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曙光。
同时,我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措施,抓好抓实。各涉农部门以及工商、税收、金融等部门都积极协作,出台帮扶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也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亮点频现。
联合发展成新亮点。我市一些合作社以产业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会),联合组团闯市场。如襄城县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与当地银行合作,实现会员相互担保,为7家合作社解决小额流动资金款510万元。
产销对接成新亮点。我市搭建交流平台,帮助合作社开展“农超”、“农社”对接活动,实现了”菜园子”与“菜蓝子”的有效衔接,拓宽了合作社营销渠道。目前全市开展“农社”对接的合作社有24家,开设直营直销店29家,服务涵盖37个城市社区,年销售额8482万元。
品牌建设成新亮点。针对过去农产品生产经营“千品一面”的问题,我市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当地农业特色,开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拥有自主商标合作社55家,通过“三品”认证的合作社26家。
社会化服务成新亮点。我市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农户需要,提供全程托管、半托管、单项托管等“菜单式”农民服务,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目前,全市提供全托服务合作社26家,托管面积6.52万亩。
市农业局副局长韩永照介绍,多年来,我市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扶持引导合作社参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发展核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样板区、农业自主创新先导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打造亮点、探索路径、提供经验。
正是有了这么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千千万万个从事个体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使其成为千变万化大市场的主体,提高了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直面问题 探索发展方向
“合作社在融资过程中遇到问题,直接导致合作社融资速度慢、融资成本高,成为制约合作社生存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合作社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能力的增强。”小微金融合作社社员吴宝军说,“可喜的是中国民生银行许昌分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小微金融合作社及互助基金帮了合作社的大忙。”
原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产主要是土地,流动资产多来自于社员的入股资金,固定资产多来自于社员的入股资金,固定资产比较单一,缺乏办公场地、生产加工设备和必要设施,但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农机不能作为有效抵押物,导致合作社融资速度慢、融资成本高,直接影响了其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能力的增强。
针对这一情况,在市金融办的协调帮助下,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和中国民生银行许昌分行直接对接,密切合作,搭建成立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小微金融合作社平台,以服务小微企业为宗旨,力求做到“协会搭台、银行唱戏、小微企业受益”,使合作社等成为民生银行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桥梁。目前,这一小微金融合作社及互助基金已为9家合作社发放贷款1330万元。
即使这样,融资难仍是合作社建设最需突破的瓶颈。鄢陵县农民徐义收不光自己承包地种,还成立了义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附近村庄托管了3000多亩地,并多次被评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和许昌市种粮大户等。“今年我们的合作社建办公设施和和必要的场地,需要投资100多万元,资金困难,但农机又抵押不上,跑了好多次,也没贷成款。”徐义收道出了自己的苦衷。
从全市来看,相当一部分的合作社还没有形成产业链,因为建成产业链必须过资金这道坎。还有就是用地难。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部分合作社急需配套建设临时性管理生活用房、冷库仓储、硬化凉晒场、农机停放及维修场所等附属设施用地,但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控制严格,附属设施用地指标很难获得。
另外,合作社面临的一个很大困扰是缺乏经营和科技人才。由于农村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目前合作社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人员,平均年龄50岁以上,从事农业劳动人员平均年龄60岁以上,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技术操作、经营管理、开拓市场的能力,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抵御风险能力差。
面对补贴难、融资难、用地难、服务难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提升合作社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如何培育、发展壮大合作社?唐成认为,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将重点朝三个方向发展。
组建“联合社”将是加速合作社发展的重要选择。随着外部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合作社业务的不断扩大,合作社之间存在着联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降低经营成本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市有关部门将结合工作实际,鼓励和引导农民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或产业为纽带,组建成立联合社,进一步降低合作社交易成本、提高议价能力、增强市场话语权,促进纵向一体化经营,拓展产业链条,向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延伸,扩大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巩固和增强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
开展“信用合作”是破解合作社难题的必由之路。当前,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机构担保政策的前提下,为破解合作社融资难题,部分合作社正在尝试按照“对内不对外、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风险可掌控”的原则,以成员信用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纽带,在合作社成员间开展信用合作。市农业部门也将会同有关部门选择一批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规范管理优、信用记录好的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以实现合作社内部小额资互助。
实现“农社对接”是助力合作社发展的重要路径。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将会有更多的合作社改变营销方式,拓展营销渠道,直接到城市社区办直销店、直营店,开展“农社对接”业务。“农社对接”一头联系农民,一头联系城市居民,既可以解决合作社农产品卖难问题,又可以解决城市居民买难问题。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产品价格出现“过山车”矛盾,出现质量问题还可以溯源追责,解决食品安全这个重大民生问题。
“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4个字——多快好省,这也是我们的发展目标。”唐成介绍,“多”是功能完备,“快”是运转高效,“好”是供贸并重,“省”是产销对接。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将是把同业同类合作社联合起来,创办合作联社,将产品同质化的合作社集中到一起,实现更大规模的跨区域经营。这样可以使合作社更大更强,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正由数量扩张向效益提升方向转变,由劳动联合向土地、资本联合转变,由单纯提供服务向农业经营转变。从长远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日益成为土地流转的新主力、集成应用农业技术的新载体、现代农业经营的新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基地。
我们相信,经过全市上下的实际行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会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壮大,在广袤的土地上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