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耕地资源安全防线需多管齐下

24.05.2017  17:5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我国农业发展和耕地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进口农产品对我国粮、豆、奶、油料、棉花等生产的冲击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过程中矛盾更加突出,保障耕地数量、质量安全的压力巨

      大,主要表现为:

      一是“进口”耕地数量快速增长。2015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8169万吨,按照当年国内大豆亩产121公斤计算,相当于“进口”了6.7亿亩耕地。除大豆外,2015年我国进口了3200多万吨谷物、176万吨棉花、485万吨食糖、447万吨油菜籽。虽然,2015年有700多万吨的蔬菜出口量(相当于“盈余”300万亩左右耕地)、4000万吨玉米过剩供应量(“盈余”1亿亩左右耕地),综合平衡后,在不计算肉类(贸易逆差)、奶类(贸易逆差)、水果(贸易逆差)、水产(贸易顺差)的情况下,2015年我们进口农产品所需耕地播种面积数量约11亿亩,占当年全国总播种面积数量约44.4%。

      二是优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2009-2015年间,我国耕地面积从20.31亿亩减少到20.25亿亩,且相当一部分以“占优补劣”形式完成。全国近期可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仅为3307.18万亩,其余4721.97万亩耕地后备资源受水资源利用限制,短期内不适宜开发利用。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6.1%,距离发达国家的70%-80%尚有一定差距,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土地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同时,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食品消费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对动物蛋白需求进一步提高,饲料需求进一步加大,进口压力仍将持续提高。

      三是耕地质量和环境受到威胁。局部地区耕地质量状况堪忧、基础地力下降。东北黑土层厚度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26.7克/公斤,与30年前相比减少了12克/公斤;华北平原耕层厚度15-19厘米,比适宜的22厘米浅3-7厘米;南方14省(区、市)土壤PH值小于6.5的比例由30年前的52%扩大到65%;西北5省盐碱耕地面积3810.9万亩,其中中重度盐碱耕地面积占56.9%。有的地方不同程度存在土壤酸化、农膜残留问题。

      综上,在经济全球化、城镇化背景下,确保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提升需多管齐下。

      一是严格管控耕地非农化占用。尽快划定并强化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将城市周边及主产区的沃土良田留住,严防“占优补劣”;加快试行推广耕地“用途转用许可制”,实施更加严格的用途管制;建立健全督查考核制度、举报制度,尝试建立耕地审计制度等,对违规占用耕地给予更加严厉的惩戒。

      二是提高生产者保护耕地积极性。一要加快推进土地确权,让农民对土地用途长期不变、权属长期不变吃上定心丸,增强保护责任感;二要适度加快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收益,让农业从弱质产业变为富民产业,增加经营者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三要大力推行绿色补贴制度,对提升耕地质量有帮助的耕作制度和措施,例如绿肥覆盖、轮作、增施有机肥、地膜回收、节水措施以及其他绿色生产措施给予补贴,推进“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的转变。

      三是加快有关推进耕地质量提升的法制建设。我国耕地资源质量管理法制体系尚不健全,有关维护耕地质量、保护耕作层的法律依据零星分散在《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法》等法律以及《土地复垦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规之中。参照发达国家普遍做法,应尽快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法》等专门法律法规,对于与耕地有关的系列活动,包括占用、修复、施肥、施药等系列行为做出法律规范,严格约束破坏耕地质量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