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甘肃、河南、陕西自然资源部门全力抓好“七下八上”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隐患排查不放松 群防技防双联动
本报讯(记者 刘立新 王锋 王文昭 特约记者 左金安 通讯员 陈立德 毛艳艳)连日来,为应对主汛期强降雨天气,各地自然资源部门印发通知、召开会议,部署全力抓好主汛期地灾防治,确保工作不断档、落实无盲区,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重庆 紧盯重点区域地灾隐患
7月29日~31日,重庆市迎来雷雨天气过程。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暴雨洪灾Ⅳ级预警,要求各区县、相关部门严阵以待,密切关注雨水情变化,做好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工作。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迅速响应,要求抓好本轮强降雨过程地灾防范工作。
重庆局强化会商研判与信息共享,准确识别超过降雨阈值区域及其分布的隐患点,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和组织做好巡查排查、监测预警、专家调派等工作。严格落实应急值守与“三查”(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制度,紧盯已有地灾点、学校、场镇、集中居民点等重点区域,特别是警惕高温伏旱天气与强降雨天气交替作用诱发的危岩崩塌等地灾,发现临灾征兆,及时撤离受威胁群众,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降雨期间,地灾治理工程全面停工,确保安全。同时,重庆局派出2支市级工作督导组,进驻梁平、綦江,并辐射周围重点降雨区域,指导、督促、协助相关区县开展巡查排查。区县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加强值班值守,“四重”网格员到岗到位情况抽查,加大督促力度,确保全链条地灾防治人员在岗、在状态。
甘肃 开展地灾隐患排查“回头看”
日前,甘肃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进会在兰州市召开。会议指出,今年甘肃灾情呈现出“三多”态势,即雨量多、灾情多、受灾面多。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地灾隐患点1.5万处,各市州、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地灾防治工作面临的复杂性、严峻性和隐蔽性,抓紧调整相应机构和人员。
会议明确,要坚持把地灾防治作为“生命工程”来抓,做好防大灾、抗大汛的各项准备。要重点对地灾隐患点、各类监测设施和抗灾抢险准备工作开展一次隐患大排查,确保全覆盖、不遗漏。要深入开展本区域、本行业、本系统地灾隐患点排查“回头看”工作,全面摸清灾情分布情况、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对排查出的隐患点要逐项梳理、逐一建立台账,及时落实防治措施。要加强普及防灾避险知识。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气象、应急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建立地灾气象风险预警联动机制,努力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和预警的时效性。要严格落实24小时领导带班和值班值守制度,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系统,扩大信息发布覆盖面。特别是地灾高发易发区域,强降雨来临前要果断组织群众撤离转移。要压实领导责任,逐级落实工作职责和任务,确保防灾减灾工作事事有人抓、责任落实到位。各地要落实好对群测群防员的培训和1300处地灾监测设备的更新维护,加大专业监控力度,有效提升地灾防控能力。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近日下发通知,针对“七下八上”主汛期地灾防治工作,要求着重对豫南山区和豫西黄土地区加强监控,做好“三强三防”:强化隐患排查,防患于未然;强化群防和技防,防止群防、技防脱节;强化应急值守,防止延误和差错。
一是全力协同配合。河南厅与省应急管理厅要进行无缝对接,加强与气象局等部门协同配合,形成有效的工作新机制,确保全省地灾防治和应急技术支撑工作有序有效。二是健全技防体系。强化地质、测绘、遥感、信息化集成等的融合和支撑,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地灾应急防治技术支撑体系。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和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负责省级地灾应急防治技术支撑工作。省地矿局、有色地矿局、煤田地质局分别承担洛阳、三门峡、郑州、南阳、信阳等重点省辖市地灾应急防治技术支撑工作。全省65个地灾易发区县(市、区)全部由省自然资源系统各单位一对一提供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支持。三是抓实群防基础。严抓群测群防这一基础性关键性环节。将全省3078个地灾隐患点全部纳入群测群防范围,对基层群测群防员进行业务培训。截至目前,全省共组织开展应急演练76次,开展培训60次,派出各级工作组或督导组134次。
陕西 做细做实地灾应对措施
7月25日,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召开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就贯彻落实全国主汛期地灾防治工作提出要求。
会议强调,全省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主汛期地灾防治工作,确保联动畅通高效,特别是做细做实应对措施。一是加大隐患排查巡查力度。省内四大地勘集团要配合各市加强隐患排查巡查,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早发现、早排除。二是及时监测预报预警。要密切关注当地的雨情汛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检测评估防治效果,不断提高地灾预报预警水平。三是要充分做好应急准备。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一旦出现重要情况立即上报;提前做好应急人员、设备、物资等各项准备工作,出现灾险情时第一时间派人赶赴现场,做好地灾应急技术支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