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数百名90后“高铁医生”夜检高铁 毫厘之间练就“火眼金睛”

16.01.2018  06:54

李良辰和同事仔细检查车底各部位

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高铁医生”每晚的工作量在不断增加。

□见习记者彭飞文记者张琮摄影

核心提示|身穿印着“CRH”的深蓝色工装,手持摄像手电。在郑州东动车所,夜间有400多名携带这般装备的“高铁医生”为“奔波”一天的高铁检查“身体”。他们是“地勤机械师”,在夜间对高铁的各部位、器件进行初步检修,若发现大故障,将通知技术组做进一步检修。这是保证高铁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的一环。

他们和蓬勃发展的高铁一样具有活力,平均年龄27.6岁,不少是90后,也有95后。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他们的工作量不断增加,队伍年年壮大。这是郑州乃至全国高铁发展最好的见证。1月14日深夜,大河报记者前往郑州东动车所,和数百名90后“高铁医生”一起夜检高铁。

探访|乘客坐高铁时的安全度和舒适感都在他们“手中”

1月14日下午5点46分,G2046次高铁(以下简称“G2046”)到达郑州东站。从厦门北到郑州东,运行10小时39分,高铁也该“休息”一下了。晚上7点20分,G2046缓缓驶入位于柳林镇的郑州东动车所检修库内,几分钟后,就稳稳停在“检八道”(第八检测股道)。

G2046的夜晚,就交给李良辰及其同事了。一个标准动车组检修由多名机械师分工同步进行,一号机械师检修司机室,二号检修车内、车顶,三号和四号共同检修车底及车体两侧。1994年出生的李良辰是三号机械师。

晚上8点,检修工作正式开始。李良辰刷卡进入地沟,记者跟随其后。

1检修车轮 高铁为什么受雨雪天气的影响小?车轮里有“学问”

进入地沟后,李良辰一手拿着摄像手电,一手拿着刻度尺,仔细观察车底各部位。记者注意到,每个车轮前都有一个“橡胶板”,李良辰每到车轮前先观察一番,然后用刻度尺量下“橡胶板”与铁轨之间的距离。“这是排障器,为车轮清除铁轨上的异物。如果它与铁轨的距离差一点点儿,就清除不了异物,影响运行安全。”李良辰告诉记者,他要保证排障器与铁轨之间的距离在“25±2”毫米区间内。在不太明亮的地沟环境下,记者即使用刻度尺凑近度量,也很难看出一毫米的差距,但李良辰早已练就了“火眼金睛”,轻松一比划,就能测量出距离。

检测完车轮前的排障器后,李良辰又检查了同样位于车轮前的撒沙管。这也考验眼力。李良辰要找到约2厘米宽的撒沙管口的中线,然后再测量中线到铁轨的距离,这个距离同样以毫米来计算,他要保证距离在“70±2”毫米区间内。为何要求如此确切?李良辰解释道,“为什么高铁受雨雪天气的影响不太大?因为遇湿滑路况时,撒沙管会向铁轨上喷沙子,来增加车轮和铁轨间的摩擦”。

2检修空气弹簧 高铁运行极快,乘客为何还感觉稳?这个东西关系很大

速度极快,却很平稳,这是高铁给人们的印象。一枚竖立的硬币能够在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铁上维持不倒。这是为何?

李良辰在检修完车轮、齿轮箱等部件后,用手电照着高铁的减震器和空气弹簧,观察上面是否有裂纹。这种裂纹也是以毫米计算的,一般人难以观测到。随记者探访的一名工作人员说,一般减震器和空气弹簧不会有大的裂纹。不过,记者注意到,李良辰每到一个减震器和空气弹簧前,还是要驻足认真观察一会儿,用手摸摸、拍拍。因为这两个部件对高铁的平稳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在高速运行中,当高铁向一侧轻微倾斜时,这侧的空气弹簧充气,另一侧放气,让高铁一直处于平稳状态。这也就是乘客坐高铁感觉很稳的一个原因。”

3检修车体两侧 终于从地沟出来了,但仍需要极大的耐心

在检测完车底所有的零部件后,时间接近晚上9点10分。这一个多小时,李良辰一直在狭窄封闭的地沟里慢慢行进。记者虽然也跟随其后,但是中途多次从里面出来,能够活动一下。这对耐心的考验可想而知。

从地沟里出来后,李良辰还要立马对车体进行检测。每到车厢外侧的排污口前,他都要确认阀门是否紧闭,用手去拧一下。他还时不时地拍一下车体,听听里面的声音是否异常。不断重复这样的动作,又一个小时过去了。

八节车厢,约200米的长度,李良辰总共用了两个多小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当晚对车底及车体的检修中,李良辰仅发现车底有一根螺丝的防松铁丝断了。由于这算不上是故障,他无需通知工长和技术组,自己去拿了一根新铁丝,进行了更换。

当晚10点多,李良辰和他同事终于检修完G2046。随后,高铁缓缓驶出检修库,李良辰和同事王亮亮站在大门口,拿着手电,照着高铁底部,送其出库。晚上11点多,简单休息后,李良辰又要开始检修第二列动车组了。第二天早上7点,他才能回去休息。

郑州东动车所配属85个标准动车组,这些动车从郑州东始发,驶向中国的东南西北。每天夜幕降临,就有30多个动车组在这里“过夜”,经过“李良辰们”之手,第二天它们重装上阵,安全抵达。

心声|坐高铁时有种自豪感

这些被称为“高铁医生”的地勤机械师,在郑州东动车所有400多名,每晚有200多人上岗。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7.6岁,有不少是90后,与李良辰搭档的王亮亮是95后。

2015年李良辰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踏入了铁路行业。与所有职场新人一样,李良辰刚开始面临着诸多不适应。“刚开始上夜班,很容易上火,回去之后也睡不着。”夜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人际关系。“找朋友找不到,你起来了,别人都该休息了。”

当记者问其后来怎么调整过来,他轻松地说“习惯成自然了”。夜复一夜的工作,早已让他适应了这一切,也让他融入到了高铁事业中。“高铁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每个工人就像一个齿轮,都在用力。我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就能为高铁安全出一份力。”

作为高铁事业的参与者,李良辰说:“每次坐高铁时心里就有种自豪感,感到很欣慰。”谈及未来,李良辰的心思也一直在高铁上。“我现在是地勤机械师,以后可能是随车机械师。那么各方面的检修都要熟悉,也要在一号、二号岗位上锻炼,不断学习知识。”

成长|中国高铁腾飞,他们是见证者

李良辰虽然年轻,但是他见证了郑州乃至中国高铁快速发展的时代。李良辰说,关于高铁发展,他最直观的感受是“检修任务量增加了”。最开始,他一晚上检修两个标准动车组,现在要检修三个。

从2016年到2017年,郑徐高铁、郑兰高铁、郑厦高铁、郑成高铁相继开通运营,李良辰的任务量在增加的同时,其同事的任务量也不断增多。2016年7月,他刚到一线工作时,其所在的班组有2个大组(7人一个大组),而现在,增至4个大组。

郑州东动车所的王萌萌说,随着郑万(郑州至重庆万州)高铁的建设,动车所将会有更多的“高铁医生”。据介绍,2017年,郑州动车段就招募了600多人。

在如火如荼的高铁建设中,这些年轻的“高铁医生”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关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