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粮安天下”的太康力量

16.07.2014  11:26
      盛夏七月,酷暑难耐。

  “老人家,家里种了几亩玉米,估计收成如何?”7月12日,记者路经太康县芝麻洼乡,看到该乡三所楼行政村村民李老汉正在地里浇玉米,便与他攀谈起来。

  “自麦收后种上玉米,这儿始终没下过透雨,俺这5亩玉米都浇3遍了,收成咋样,现在还真不好说。”见记者问起今年的收成,李老汉放下手中的浇水管,一脸茫然地说道。

  “今年的麦收一定不错吧?”记者问。

  “小麦产量倒不低,5亩地打了将近5500斤,可收入并不高。秋播种麦那会儿,按1亩地算,秸秆还田、犁地100元,化肥农药210元,种子42元,播种30元,浇水4次120元,收割80元,总共582元。今年俺家的小麦平均亩产1100斤,市场收购价每斤1.05元,总共1155元。最终,1亩地能收入573元。辛辛苦苦忙一季,不如人家打工两天。俺儿子早说不让俺再种地了,可总不能看着让地撂荒吧。”

  李老汉1亩小麦的成本账折射了全县乃至全国粮食生产的一个共性问题:一方面是小麦连续12年丰收增产,国家提高最低收购价;另一方面是种子、农药、化肥、柴油价格在涨,人工机械费用也在涨。上涨的农资成本对冲了支农惠农成果,农民种粮净收益增长缓慢,农业比较效益差挥之不去,农民种粮积极性大打折扣……

  传统农业大县的太康,下一步举棋何处,继续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大幅增收又如何落子?历史的追问,呼唤着探索和创新。

  “太康一年生产36.32亿斤粮食,产值不过37亿元,还不如别人搞一个企业。粮食生产是我们的一张王牌,也是我们唯一的底牌,我们一刻也不敢放松,放松了向国家交不掉差,向人民交不掉差。”太康主抓农业的负责人说,“今年夏粮生产,土地流转、合作经营、良种普及、机械化率提高等元素大显身手、功不可没,但也有一种新生事物,宛若禾苗般茁壮成长。”

  该县独塘乡赵胡同行政村2009年通过实施整村改造,将村头的小片方、废坑塘、围村林和老宅基等打捆整理出100多亩地的资产;2010年用那100亩地折现入股、招商引资,在村头建起了3万纱锭的海燕纺织服饰;2011年由村集体注册了“弘瑞丰种植合作社”,把土地从农民手中通过流转集中起来,规模化种植。

  赵胡同新型农村建设一举数得: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与此同时,“谁来种粮食”、“种粮咋挣钱”、“农业咋增产”这一坚冰正悄然消融。

  “长期以来,无论‘太康保障了国家粮食战略安全,谁来保证太康经济发展’的担忧多么痛切,无论‘无工不富’的声音多么急切,而太康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弦从来没有放松过,农业连续多年的强劲发展势头始终不减。时至今日,当承载着146万太康人民厚望的富民强县大幕开启,‘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仍然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太康县主要领导如是说。

  粮安天下,太康在思考、在行动、在担当。

  太康,自觉承担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太康,必将以杰出的农业贡献赢得人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