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潮课”折射教育理念之变 大学课程改革不断创新
如果所有大学的课程都能变得异彩纷呈,那么我国大学课程改革将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教育改革也会走得更远、更顺利。
据媒体报道,新学期开学,天津大学学生拿到的选课手册中赫然列着一门《恋爱学理论与实践》课程。该课程2学分,将于寒假后的下学期开课,分理论和实践,“学以致用,交到对象,可以酌情给满分。”
高校开设恋爱课,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感情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积极意义。有媒体调查显示,82.0%的受访者后悔大学里没有谈一次恋爱,而有老师轻松而有趣地讲授谈恋爱的学问,学生“交到对象,可以酌情给满分”,亦可谓人性化之举。
如今,高校不少选修课相当“潮”,如广州大学“生死课”教你写遗嘱、立遗嘱,华南农业大学“真菌课”竟是画蘑菇。这些学校将枯燥的理论课演变为学生的生活课、兴趣课,授课形式也丰富多彩,折射出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理念之变革。
多样选修课的出现在国内也许显得有些另类,但在国外其实屡见不鲜,诸如哈佛大学哲学公开课往往以故事开场,将枯燥深奥的哲学课阐发得耐人寻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将桌面游戏“三国杀”作为选修课之一,在游戏中带学生徜徉于中国历史文化;英国泰晤士学院将“如何穿高跟鞋”作为选修课,教女学生在社交场合如何保持优雅的姿态。除了这些,国外还有大学开设“爬树课”“拼装机器人”“家庭角色课”等,均给学生不小的收获。
我国大学历来偏重于服从与强制,在课程体系上由博返约,由通入专,较少重视学生兴趣。而西方国家通常依照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开设课程,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强调学生自身的意义与价值,课堂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之充满活力,而非照本宣科。因此,高校恋爱课等“奇葩”课程的开设折射出我国高校的教学理念正从高深学问向多元化扩展。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主要是关于知识的传授,学术色彩非常浓郁,继承了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也”的经典论述。“学术性”与“深奥性”是我国大学的传统理念。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日益多元化,我国大学一方面延续着原有的“研究高深学问”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日益适应社会需求,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情怀、创造能力的培养。
与此相伴随的是我国高校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以往我国大学的教学往往以知识为中心,遵循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模式。教师的任务是知识传授,而非能力培养。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停留在照本宣科层次。新科技的蓬勃兴起,对人类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依然按照传统式培养学生,显然不能满足于全球化的挑战。多元选修课说明,大学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日益重视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另外,多元的课程也反映出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即从班级授课制转向多种授课形式。自从17世纪以来,班级授课制便在世界上蔓延,其特点是知识系统性、教师主导性,以大面积、高效率等优点在教育中经久不衰。班级授课制也是我国高校的主要授课方式,但整齐划一的模式如今已严重限制学生的思维。而多元选修课的教学主体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而是由学生社团来担任,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其开放的评价模式和方式,颠覆了传统考试的主导地位,更富于开拓性。
其实,透过选修课形式和内容的变化,我们更应该看到变化背后深层次的教育变革。如果所有大学的课程都能变得异彩纷呈,那么我国大学课程改革将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学生也会受益更多,教育改革也会走得更远、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