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青山郭外斜愚公再造新玉川
河南日报9月9日讯 在有机蔬菜种植区、有机瓜果种植区、保鲜包装区、生态园林景观区等不同区域内,记者看到,红的番茄、绿的秋葵、黄的金针,还有黑麦、黄豆、紫薯、灰谷……处处五彩缤纷,一派生机盎然。这是8月26日记者在济源市王屋镇竹泉村的济源君源有机农场看到的喜人景象。
“这里以前是滩涂地,根本不能种庄稼。实施土地开发后,市里将其他多余的土拉到这里,硬是造出了1000余亩高标准的水浇地。”竹泉村党支部书记郭宗军告诉记者。正是看中了这块从未种过庄稼的“处女地”,河南君源有机农场在此承包了600余亩地,还招了不少附近的村民打工,“每年公司付给村民的土地流转费和村民的务工收入要超过200万元,农民既不耽误自家农活,又多了一份收入。”君源有机农场技术部的陈永平说。
近年来,随着济源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建设的日新月异,土地调控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挖掘土地潜力,成为济源市委、市政府关注的焦点。“既要严格保护耕地,又要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分管农业的济源市副市长孔庆贺说,“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节流——节约集约用地之外,还要开源——开发整理土地,‘造’出一片片肥沃的庄稼地,‘造’出一片片用来置换的建设用地。”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土地集约利用,解决土地供求矛盾,确保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自2005年起,济源市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列入了全市“3+1”工作台账。
“不管是荒山地还是滩涂地,不管是大块地还是小块地,只要合乎要求的,我们就不放过,就要把它开发出来、整理出来。”济源市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孙虎成说。
一是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基础设施配套等手段,对荒山、荒地、荒滩等地块进行优化整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地增加了耕种面积;二是通过对山区及部分平原镇的低效零散地块进行整理,将零散地块“化零为整”,对沟渠、护坡等配套工程的改造,提高了耕种质量,增加了产量。
五龙口镇沁河滩是济源市第一个土地开发项目,涉及留村、化村、逯村、马村4个村。原本“坑坑洼洼,沙化严重,布满荆棘,无法耕种”的河滩地,现在今非昔比,变成了集中连片、适宜耕作的肥沃地,可种粮食作物,也可发展经济作物,这里培育出的“沁河酥梨”已成为当地一张响当当的创富名片。
此外,济源市还将土地开发整理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把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相结合,通过对搬迁农户进行补助、配套建设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等方式,引导群众向中心村、镇区、城区集中居住;与“空心村”治理相结合,通过科学规划、缩宅扩耕、缩村扩耕、综合改造、“迁户并村”,促进农村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与农村增收相结合,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增加了耕地数量,提高了耕地质量,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
规划、勘查、施工、修路、修渠、打井、架电、植树……在济源市国土、财政、交通、林业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片片荒山荒坡地、河谷滩涂地,变成了“田成方,路成框,树成行,旱能浇,涝能排”的高质量耕地。
秉承着坚韧不拔的愚公移山精神,10年来,济源市共治理空心村74个、尾矿库6个、砖瓦窑厂32个,共完成土地整理项目311个13.1万亩,土地开发项目302个,新增耕地3.04万亩。
土地开发整理使更多的农村都拥有了发家致富的拳头产品:梨林镇南官庄的中草药、裴城村的食用菌,下冶镇朱庄村的软籽石榴、韩彦村的改良红果,承留镇仓房庄村的林下养殖、卫福安村蔬菜制种,克井镇枣庙村的冬凌草、思礼镇郑坪村的卢仝茶,还有大峪镇砚瓦河村的芍药观赏园、五龙口镇裴村的樱桃采摘园等。这些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不仅吸引着外人的脚步走进小村,也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收入究竟有多可观?承留镇仓房庄村农民周地动说:“通过林下生态养鸡下的鸡蛋,俺们不论斤卖论个卖,最贵的一枚能卖到6元钱,你说可观不可观。”
不少老百姓都高兴地反映说:“土地开发就是好。老百姓不用拿一分钱,有地种,还能增加收入!”
土地开发整理在兴农富农的同时,也使建设用地得到了有效保障,一大批重要基础设施、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民生工程及时落地,为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记者在虎岭、玉川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济源市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看到,富士康科技、中国煤科、力帆汽车、伊利奶业、双汇集团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纷纷在此投资兴业,有效促进了济源高成长性产业的快速发展。这里分布着众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不同性质的“中心”,也如同雨后春笋,焕发着无限的勃勃生机。本报记者王小萍成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