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参加《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分卷编写论证会

04.09.2020  15:31

9月1日下午,《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第二批六个分编写论证会在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会议室顺利举行。省委外办原一级巡视员杨玮斌,我校中国粮食博物馆馆长师高民、外语学院院长焦丹、外语学院英文翻译代表赵炜,以及承担其他分卷编译工作的中外文专家出席会议。论证会由省委外办翻译室负责人陈玮主持。

此次论证的分卷有:《大运河》、《黄帝》、《空中丝绸之路》、《中国粮谷》、《豫剧》、《豫菜》,其中《中国粮谷》的中文撰写及英文翻译工作由我校承担。

论证会上,各个分卷的中英文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在中文撰稿和英文初译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高民介绍了《中国粮谷》分卷的编写思路和内容布局,焦丹介绍了英文初译过程中遇到的术语、专业词汇翻译等困难及相关解决方案。

随后,杨玮斌介绍了《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首批十个分卷的发行情况,结合此前十个分卷编译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介绍了宝贵经验,提出了建设性解决方案。

接着,杨玮斌对六个分卷进行逐一论证,就定位取向、编写体例、框架体系、语言风格等方面给予指导意见,期间大家集思广益,讨论热烈。他对我校在《中华源·河南故事》丛书中做出的努力表示肯定,同时对《中国粮谷》分卷中文编写和英文翻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考虑受众,将目标读者定位为普通百姓,内容去学术化兼顾知识性,语言准确地道兼顾趣味性;二是要优化结构,如葡萄串一样,脉络清晰,删繁就简,讲好故事;三是要突出特色,清晰呈现中国粮食的过去与现在,讲述中国粮谷的贡献与发展。

听取了诸位专家的建议之后,师高民表示会结合会议精神,继续修改、优化中文内容,充分挖掘中国粮谷的历史底蕴,阐释中国粮谷的时代价值。焦丹表示将结合首批丛书中由我校承担的《少林功夫》分卷翻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用能被外国人所接受的语言和视角解读中国粮谷故事,弘扬中原文化。会后,杨玮斌等就我校承担的《中国粮谷》分卷与我校参会代表进行了单独交流与沟通,对《中国粮谷》能发挥的对外交流作用寄予厚望,对目前进度中的困难给予创造性指导意见。

据悉,2018年上半年,河南启动了“翻译河南”工程,《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就是“翻译河南”工程的一个重要成果。我校承担了丛书中第一批十个分卷中《少林功夫》分卷的英文译写工作,已于2020年6月出版发行。2020年3月,我校又获批启动《中国粮谷》分卷的中文撰稿工作,英文翻译工作也在同步筹备中,以期立足中原粮食文化,聚焦对外交流,为持续优化河南对外形象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