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宁开展“双创”实现绿色崛起

10.06.2015  13:29

      近年来,湖北咸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以实现绿色崛起为目标,牢牢把握市场、绿色、民生“三维”纲要,在全市不断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这是中国工业报记者日前从湖北省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从政府引导到市场发力

      咸宁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推动政务服务中心“二次创新”,市本级行政许可事项下降到87项。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出台工商登记“先照后证”等16条新规,优化投资项目审批。2014年,全市各类市场主体18.3万户,增长17.9%;新登记企业6213户,增长36%。实施大学生“零门槛”创业,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大学生来咸宁创业的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等“1+5”文件,政府舍得花大价钱投入,设立1亿元的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并免费提供“三金”、“三房”服务,持续扶持5年。“三金”即10万元的启动资金、3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2500万元的天使基金;“三房”即办公用房、住房、厂房,首期就拿出150套创业公寓供来咸创业团队居住。同时还设立咸宁市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中心,开辟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代办窗口,对大学生创业实行全程免费代办服务。

      目前,已引进了26个创业项目成功落户,项目普遍运作较成熟,且具备一定的市场前景。如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明峰创办的湖北灵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自主品牌,去年实现产值700万元。与深圳创新投合作成立红土成长创业投资基金,一期规模2.1亿元;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国际投资公司和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公司合作成立新兴产业科技创业投资基金,一期规模2.5亿元。此外,该市还大力实施市域金融工程,推出“政银保集合贷”、“助保贷”、“助农贷”、“产业互助基金”、“企业微笑基金”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为全市创新创业提供了强大的资本动力。

      从内部组织到开放协同

      该市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在全市重点构建“1+5+X”高新产业园区协同发展体系,整合长江工业园、咸安、赤壁、嘉鱼、通城等五个园区,打造若干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孵化器、工程技术中心和产学研研究院,推进规划协同、产业协同、技术平台协同、机制体制协同。注重抓好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成功培育咸宁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湖北科技学院校园孵化器和赤壁市电商科技企业孵化器等3家省级科技孵化器,填补了市科技孵化器的空白,在孵企业100余家。积极组织平安电工、鄂南起重等8家企业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组建机电、茶、竹等七大市级产业研究院,成立咸宁市智能机电产业联盟,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9家,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00家。按照“专业人才做专业事”的思路,引进浙江专业科技服务团队成立咸宁市正信科技有限服务公司,为市科技型企业提供各类科技咨询、知识产权代理等增值服务。企业落户半年来,累计服务科技型企业56家,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2个,申请专利127项。

      以“互联网+”为抓手,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降低创业边际成本,成功引进了天助网、本地宝等互联网企业正式入驻,促进了更多创业者的加入和集聚。2014年,全市企业专利申请量560件,同比增长92.44%,专利授权总量502件,同比增长37.16%,两项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技术合同交易额首次突破10亿元,居全省第五位。

      从技术供给到需求导向

      在抓好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该市满足大众创新创业的需求和特点,大力发展创客协会(香城会)、创业咖啡、创新工厂等新型创业孵化模式,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着力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社区——众创空间。如赤壁绿购网自2014年9月1日上线试运行以来,已入住商家200多家,上线产品6大类、18小类、1800多种商品,涉及有机水果、蔬菜、休闲特产、纯净水、粮油副食、调味品、茶叶饮料等多个产品品类,在线交易额已突破4000万元。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本地信息化建设,“一网一平台五终端”(包括市本级、崇阳、通山、咸安、赤壁)本地信息化系统于去年10月投入使用、走在全省前列。同时,该市还引进了广东智通人才连锁集团,推动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以满足我市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目前,全市共有创业孵化基地25个,在孵创业实体3775个,在孵实体就业人数3.6万人,累计带动就业5.1万人,累计进驻创业实体5800个,创业实体孵化成功3610个,孵化成功率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