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新风尚:祭奠遗体器官捐献者
社会各界人士共百余人参加了缅怀纪念活动 李茜 摄
参加人员在追思板上写下缅怀的话语 李茜 摄
中新网石家庄4月1日电 题:清明新风尚:祭奠遗体器官捐献者
作者 李茜
在河北省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前,王瑛想起了将遗体捐献的父亲,眼泪簌簌落下。虽然面前的这个公共墓碑上没有名字,但每年能跟很多人一起怀念自己的亲人,王瑛觉得欣慰多了。
1日上午,河北省红十字会在双凤山陵园河北省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广场举行以“爱的追思”为主题的缅怀纪念活动。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代表、河北省人体器官获取组织有关专家,河北省红十字遗体捐献接受联盟成员单位代表等共百余名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缅怀纪念活动。3月31日,石家庄平山县古中山陵园也落成了器官与遗体捐献纪念碑。这样的公益纪念碑不仅为捐献者家属提供了一个缅怀亲人、追思悼念的场所,也表达了全社会对捐献者们崇高的敬意。
王瑛的父亲于2015年去世后,遗体直接捐献给当地的医科大学。王瑛说,将父亲遗体捐献是遵从父亲生前的愿望,父亲去世后家里也没有给父亲立碑。随着遗体器官捐献的意义逐渐被人们知道,很多人渐渐理解了父亲的行为。如今,王瑛的母亲也成为了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
河北省人体器官获取组织负责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窦剑说,我国在器官捐献起步较晚,如今器官捐献仍不能满足器官移植病人的需要。有时不得不去省外找器官支持,每年都有很多器官移植患者在无望的等待中死去。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遗体器官捐献者和志愿者,他们不仅让自己的生命在他人身体中延续,更在人们的心目中得到永生。器官捐献者给别人重获生命的机会。
河北省红十字遗体捐献接受联盟负责人、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副主任樊平称,近年来遗体器官捐献越来越规范,弘扬者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人苦于不知道去哪儿给这些捐献者烧纸,这样的公益纪念碑则可以解开一些捐献者及家属的心结。
樊平说,这些捐献者奉献了自己的器官或遗体,但他们完成了精神生命和灵魂生命的传承和延续,他们把能给社会的最后一个礼物贡献了出来。
今年70岁的遗体器官志愿捐献者储瑞耕早在4年前就办好了遗体捐献的手续。他说,文明的最高境界是“利他”,在生死观问题上最文明的行为是“生而利他,死而利他”。储瑞耕说,最近网络流行着一句“你已远离江湖,江湖还有你的传说”。他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需要弘扬这种利他精神。
河北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宋振江说,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河北省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建立了统一的人体器官获取组织、设立器官捐献基金、在双凤山陵园建设了纪念园,40位志愿者成功实施捐献,挽救了百余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近日,河北省红十字会与河北医科大学等六十个医学院校成立了河北省红十字遗体捐献接受联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遗体接受暂行管理办法,这标志着继器官捐献之后,河北省的遗体捐献接受工作也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活动结束后,一名器官移植受益者在遗体器官捐献者追思板上写下:“感谢生命的礼物。”(完)
责任编辑:王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