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制破除政策瓶颈 招行“员工持股”小步疾行

14.04.2015  21:06

  中新网4月14日电招行停牌的谜底终于揭晓,原来是员工持股计划,比传闻中颇具狂想色彩的“银行+地产重组”温和不少。但这仍是值得重视的信号,反映在二级市场上,预示着招行股价的逻辑已发生改变。

  之前招行的一大特征就是“慢”。表面看业绩慢,2014年年报显示净利润增长8.32%,与同业相比处于中游;第二是股价涨得慢,虽然去年底也曾猛涨,但今年开盘至4月3日停牌总共下跌了6.12%(收盘价),而全行业股价下跌不超过3%(收盘价平均值)。

  业绩和股价都中规中矩,投资者深感纠结。如果考虑两个因素,答案应该是利好的。

  第一是招行的利润比较“实打实”。年报发布会上,招行管理层正面回应了业绩增速慢是由于对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趋严,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全部列入不良。这也是行业内共识,招行资产质量的“干净”程度排在国有大行后面,没有遮掩什么风险。

  第二就是这次的员工持股计划。根据公司公告,招行拟以13.80元每股的价格向核心骨干员工定向增发4.35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60亿元。首期增发部分仅相当于总股本的1.7%,募资总额也将低于总市值的1.5%。

  招行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可以补充一级资本,但从募资金额占比来看此举并非要旨。员工持股计划对公司治理的调整作用远远大于对股本的补充作用,这是一把“金手铐”,把核心员工的利益和公司业绩捆绑在一起,解决公司“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匹配问题。

  近年资管公司、互联网金融机构大量从银行挖角,用股权绑定员工是有效的应对措施。资本市场对此也认可,去年11月民生银行发布员工持股计划,股价随即大涨4.87%;中国平安股价也在宣布类似计划后的首日上涨3.29%。招行员工持股除了加大对员工的长期激励,还能推动公司的市值管理,这可谓多管齐下。

  当然也有市场人士提出,2009年财政部曾下发《关于金融类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相关金融机构“暂时停止实施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据此有人焦虑招行员工持股计划抑或“创新遇阻”。

  诚然,2009年那场“叫停”有其特殊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国内实体经济受到较大的冲击,海外金融机构纷纷下调高管薪酬,财政部政策导向惟有顺势而为。

  时过境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资本阵营的主旋律,高层对金融机构“股权多元化”频吹暖风。2013年9月,李克强总理即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尽快在金融、石油、电力等领域推出一批项目,在推进结构改革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此后有一系列文件为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开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允许上市公司按规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员工持股计划。证监会去年6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给出了详细指引。

  从公开资料看,六年前的叫停实已“解冻”。2014年9月22日《财经》杂志报道称,财政部下发了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机构高管和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办法,暂停近五年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机构高管和员工持股计划重启。

  事实上,去年5月、9月交通银行管理层先后在二级市场买入公司股票超过1500万股,被视为国有控股银行股权激励重启的信号。当年11月,民生银行公告披露将非公开发行1.4亿股A股用于员工持股计划。

  国有控股色彩更浓厚的交行“试点”在前,招行的员工持股计划料无太多政策风险。其具体方案与民生银行相似,以定增方式募集资金,持股对象为不超过8500名核心员工,较交行方案更“普惠”。

  此外,招商银行的天然基因决定了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结构改革中,早就应该步子更大——招行是中国境内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国家从体制外推动银行业改革的第一家试点银行。(中新网金融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