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市场经济的“潜”动力

23.10.2014  11:22

      中国第三季度宏观经济主要数据21日发布。尽管经济增速降至6年来最低水平,但市场一片“淡定”。国内股市21日、22日连续小幅震荡整理,市场热点频现。而美欧日等外围市场则是小幅走高。       “淡定”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因为GDP增速虽然创下新低,但并没有超出市场预期,并且9月份工业等指标的好转反而超出了预期;二是因为市场已逐渐认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判断,GDP已不是市场最为关注的要素,决定市场更关键的要素是资金和政策;三是因为中国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就业稳定、百姓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名义GDP增长率,意味着经济增长令百姓享受到红利,为消费稳定带来了预期;四是因为上市公司三季报整体业绩保持同比增长已是大概率事件,从业绩公告或已发布的预告中可以看到,六成以上企业“报喜”。       “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对面临的挑战也不掉以轻心,将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实现全年主要任务。”这是李克强总理在21日会见来京参加亚太经合组织财长会的各经济体代表团团长时,对中国经济表现的定调。       信心从何而来?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的选择是保持定力。这种定力的支撑既有既往取得的经济基础,而最为关键的支撑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20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当市场机制能够真正广泛发挥作用,其产生的动力带来的是持续健康的发展。所以说,进一步稳增长、调结构,可以从市场经济的几大要素入手,深挖市场经济的“潜”动力。       从企业要素来看,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主动选择依靠创新转型升级。比如,北京中航空港场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近日和美国卓达拦阻系统公司合作生产,将世界领先的全新跑道拦阻系统国产化,机场安装成本将下降三分之一左右;再比如,来自山东的岚桥集团近日跨境收购上市能源类公司,成功并购澳大利亚西部能源项目。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不断尝试着产品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既显示了信心,也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从人力要素来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但劳动人口的这种变化,是否意味着多年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将会消失,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从提高劳动力素质来要效益,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比如,服装企业波司登的做法是,一方面在淡季轮班保证不停工,另一方面加强培训,用企业文化和知识素养感染人留住人。中国每年有7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这是庞大的人才储备和难得的人力资源。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劳动力素质处于快速提升时期,未来1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质量型人口红利。       从制度要素来看,作为市场经济的“骨架”,合适的制度安排是市场发挥作用的保障。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破除市场篱笆,给市场松绑,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比如,大力度的简政放权,增强的是市场“经济稳定器”的作用;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全面改革,推动的是全民的兴业创业浪潮;金融定向调控,解决的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创造的是和谐发展的社会稳定大局。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更加凸显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市场机制将更加“润滑”。       一场即将开始的网购“盛宴”,其爆棚的人气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市场的信心,网上被“双11”的各类电商广告刷了屏。市场初步估计,阿里巴巴今年的销售额将突破500亿元,远超去年的350亿元。       正是市场催生了这样一个“无中生有”的全民网购日“双11”。向市场经济要动力,这是一个很好的佐证。(经济日报记者 陈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