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内涵

15.04.2016  12:4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次出访中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日益由外交理念上升为执政理念,进而升华为对人类命运共生共存、共进共退的哲学思考。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大国崛起之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国际话语权做出的全新思考和战略安排。作为外交理念,命运共同体始于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命运共同体描绘了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特色与生动实践。这种思想,源于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

命运共同体包含着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内容。世界各国之所以能够结成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各国之间具有共同利益、整体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中国文化追求多元和谐,“”的精神衍生出了华夏文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反求诸己”的处世之道和博大胸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现实,都有适宜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要做到“和而不同”,就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沿途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强加给他国,甚至干涉他国内政。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础。

首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命运共同体。早在1939年10月,毛主席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就认定“统一战线”是我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1945年,当黄炎培先生问毛主席,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时,毛主席给出以下答案:中国共产党找到的新路是民主。民主既包含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也包含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相互监督关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它牢牢植根于我国土壤,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色。当前,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广泛联盟。只有将这些力量都团结起来,我们的事业基础才能更加稳固:推动经济发展,需要统一战线各方成员共同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创造与革新;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统一战线凝聚改革共识,引导各界人士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并积极参与改革;维护社会稳定,需要统一战线来积极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促进祖国统一,需要统一战线广泛团结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凝聚起反“”促统的强大合力。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马英九时深情地说:“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这种命运共同体的民族视角,既体现了我们党从早期代表工农联盟到当前代表人民及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全面升华,也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欲治国,先齐家”的文化情怀。

其次,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是命运共同体。从《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周公的“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从孔子的“为政以德”到孟子的“民贵君轻”,从汉文帝的“轻徭薄赋”到唐太宗的“载舟覆舟”,从张载的“民胞物与”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不体现了古代儒家精英集团对民心向背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便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社会的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革命纲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这种人民主体思想具体化和现实化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治国理政实践层面,它既表现为顶层设计上的“中国梦”、“四个全面”,又在具体措施上体现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树立和发扬“三严三实”的作风,用总书记的话说是“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其中“共享”着力解决的就是发展目的问题。只有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共同富裕的道路才可能变得明晰,相关制度安排才会更加科学,人民才能有获得感,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是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再次,人与自然也是命运共同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思想:五经之首的《周易》以“天地风雷”预示人之吉凶、国之命运;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雾霾频发、城市拥堵、河流污染、湖泊萎缩等环境危机接踵而至,如果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势必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要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是为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就是“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种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升华,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更是引领中国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