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郑州要建领事馆片区 快看在哪儿?
领事馆区鸟瞰图
中原网讯(郑报融媒记者 王军方) 市民期盼的领事馆片区终于翻下了新的一页——昨日,航空港区召开领事馆片区城市设计专家评审会,公布了领事馆片区的选址和面积。
领事馆片区位于冯庄文化公园附近,将建有社区邻里中心、市民文化体育中心、创智办公园区、商务中心和酒店等配套设施。
领事馆区意味着什么
●领事馆区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对外交往的门户,促进国家间的经贸、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交流。
●领事馆区的建设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
●郑州设立领事馆区符合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
国内部分城市使领馆数量
北京:156个大使馆
上海:75个领事馆
重庆:10个领事馆
广州:57个领事馆
成都:16个领事馆
武汉:5个领事馆
筑巢引凤 打造国际化绿色智慧航空都市
会议邀请了上海同济大学原建筑与城规学院院长陈秉钊,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董黎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北京CBD建设总顾问柯焕章,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田银生,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黄向球等5位国内规划、建筑领域的知名专家参加评审。专家组原则同意设计方案通过评审,并提出若干深化完善意见。
据了解, 2014年1月,省政府批复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2013~2040)》中就包含领事馆用地。 本次领事馆片区城市设计编制工作是在国家、河南省委省政府和郑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的指导下,借鉴国际和国内成功经验,规划建设包括领事馆功能区在内的城市综合服务区。
专家认为,国家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为航空港区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以此为契机,下一步,航空港区将加快领馆区的申报与国际化社区配套等建设,提升国际化程度,打造空港、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共同支撑的国际化绿色智慧航空都市,为国际友人在航空港区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
领事馆片区规划范围为北至郑港三路、南至郑港六路、东至国道107、西至富航路,规划范围面积为10.75平方公里,规划拓展研究范围为23平方公里。
“一环、一心、两廊、三核” 片区规划10.75平方公里
领事馆片区规划范围为北至郑港三路、南至郑港六路、东至国道107、西至富航路,规划范围面积为10.75平方公里,规划拓展研究范围为23平方公里。该项工作于2016年下半年启动开展,规划编制单位为英国合乐(上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设计方案通过对国内外先进城市的领事馆片区规划理念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航空港区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围、聚、联、拓、破、立”的设计构思,形成“一环、一心、两廊、三核”的总体布局,将规划区域打造为国际化高端领事馆片区、城市公共服务中心、智慧型创意研发片区、生态型开发宜居片区。
“围、聚、联、拓、破、立”
围,借助外围绿化带构建环状绿色生态系统;聚,通过中心公园聚集城市职能打造城市中心;联,借水之利,联通东西,打造生态景观游憩走廊;拓,从中心公园向南北拓展,形成南北景观通廊;破,调整部分道路现行,打破方正均质的路网,便于塑性;立,领事馆区、公共服务、创智天地,三组团确立核心职能。
一环:规划中的新G107生态廊道、快速路生态廊道以及龙中公路生态廊道和现状水系自然围合形成的环状绿化带;
一心:冯庄文化公园作为绿地中心,服务整个片区;
两廊:冯庄文化公园为中心往南北及东西发散为主要景观通廊;
三核:围绕中心景观公园分布三个核心功能板块。
“领事馆区的规划,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上海同济大学原建筑与城规学院院长陈秉钊说。
设计亲民
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整体设计中心思想体现“亲民”。
领事馆自建馆区位于冯庄公园北侧,代建馆区位于自建馆北侧。自建馆体现各国风情,代建馆是统一的现代风格。领事馆区东侧布置高端商务中心和酒店区。
以冯庄文化公园公共绿地作为景观核心,逐步由中心向外层层扩散,依次安排公共设施、生活居住等功能。公园东侧设置市民文体活动中心。西侧创智办公园区每个组团均有独立的绿化水景,组团间又有绿轴相互串联。北侧设置养老院、老年人活动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等,南侧社会福利用地已有规划。
附近规划有社区邻里中心,源于新加坡的新型社区服务概念,是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于一体的“居住区商业中心”,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交通便利 地铁、BRT、自行车道、步道都有
区域内规划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多个不同等级的城市道路。
轨道交通承担对外公交的作用,基地内设置四处站点。常规公交线路主要沿干道设置,以800米为服务半径,设置BRT站点。
结合滨水绿化、基地开放空间及主要绿化网络节点,设置慢行休闲步道和环线健康慢跑步道。
结合绿道网络、公园游憩区及主要景观走廊,设置骑行车道,布置骑行服务站点,建立低碳骑行系统。
生态绿化 发展海绵城市,实现水绿交融
利用规划的生态本底绿化体系以及相互连通的水网,强调发展海绵城市。主要以雨水花园的形式通过自然下渗吸收雨水径流,在城市“海绵体”增加的同时也调节了城市生态。同时利用地块汇水、人工湿地和生态滞留区等自然人工相结合的技术措施,实现“调蓄、净化、利用、美化”等多重功能。
在现状基础上对区域内水系进行整治规划,以纬一河连丈八沟,形成全区的水利系统,并与绿地系统相结合,创造水绿交融的生态环境。从硬质驳岸转向自然驳岸,对堤岸标高进行控制,部分区域运用湿地水岸植栽以过滤和净化水质,营造多样化的亲水体验。
[作者: 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