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已经消失的市场,是所有老郑州的回忆
“光彩”这个词,估计不久就要封存在老郑州的回忆里了。
曾经的光彩市场就是今天的国贸360,贩售的是当季最流行的青春。在没有快时尚的年代里,承包了几乎所有郑州本地菇凉的打底裤、小内内、袜子和饰品。
不少80后第一次干“真假混搭”的事儿,九成出自光彩的球鞋摊,“匡威买一双真的,去光彩买一双假的,假的不挤脚。”
有多少人少不更事的青涩恋情里,都有“带TA去吃凉面彬”的戏码;和闺蜜的八卦毒舌下午茶,消磨在烤鱿鱼的袅袅油烟里。
然而,今天的光彩,在迅雷不及掩耳的郑州商业发展大势里,在数次消防检查的整改中,从时尚的风向标变成了不愿进步、脏乱差的大熔炉。
更多人在shopping mall里找便宜时髦的衣服,在连锁小吃和甜品店里谈恋爱,在淘宝上满足买买买的乐趣。
曾经在这里追逐潮流的姑娘变成了只逛大卫城的辣妈,她嫌弃光彩走路不看人的学生党和油腻腻的地砖。
时尚,仅仅是光彩过去的名片,那些坚守的老店家难寻,如今只剩下美食有迹可循。
“光彩五虎”的名号,是随着一组光彩市场美食老店的照片走红的,主角是五个美食摊的店老板。
他们以光彩为家,以光彩为生,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与光彩紧密连在一起。
如今,他们的生意大不如前,加上最近的各种检查,仅剩“彬彬凉面”和“土耳其烤肉”两家还在不定期出摊。
“凉面彬”
光彩市场当之无愧的网红,有谁不知道彬彬凉面的大名?
照片里的赵根成已经去了别的店面劳作,代替他守摊的是35岁的老板刘高喜本人。他清楚记得,亚细亚倒闭那一年,他在老坟岗开起了以哥哥名字命名的“彬彬凉面”,然后搬到教堂对面,然后来到光彩,不知不觉20年过去了。
老客人光顾,是他最高兴的时刻。
2004年前后生意达到顶峰,那时在拥挤的光彩市场甚至还开起了二层门面,一度每天能卖300斤面条、150斤豆芽配菜。每年出工超过360天,每天从上午10:00到晚上10:30都在店里忙碌着。
然而现在,生意很不乐观,有市场不断衰落、回头客丧失大半的影响,也有受山寨面店所累的因素。刘高喜打算应着老顾客的要求,到东区开个店。
彬彬家的凉面吃起来几乎是天府凉面的复刻版,不喜欢的人可能会挑剔它略略偏酸。刘高喜对自家的面条自信十足:“别人家要么是现成不需要煮的面,要么是煮到七成熟再过水,只有我家是煮到九成再晾干,保证口感劲道。”
“土耳其烤肉”
烤到流油的肉,曾经是光彩异国新奇小吃的代表。老板介雪丽,在光彩15年,一年中也难得休息一周。
生意最好的时候,她一天卖出四五十斤烤肉、200个肉夹馍。
雪丽有两个儿子,一个上技校,一个还在小学,做这份工作,每天要站立13--14个小时,非常辛苦,但她说:不管多苦,日子得有奔头,哪怕老了也得有奔头,希望将来在郑州有房有车,孩子上大学有份好工作。
“凉粉王”
据说是郑州民间地摊最好吃的炒凉粉,最辉煌的战绩是2003--2005年时,一天能卖出20盆凉粉,差不多200斤,接近500份。
老板曹延杰,郑州人,上世纪90年代从郑州造纸厂下岗后,开始做小吃生意,一干就是十几年。在光彩卖小吃,他最大的感觉是过的很充实,很开心。
“鱿鱼张”
说到煎鱿鱼的麻利,恐怕没人能比过他。
牛晓,郑州人,在光彩干了20年, 和凉粉王曹延杰曾是郑州造纸厂的同事,也是下岗后开始做小吃生意,主卖鱿鱼。10块钱3串,多年没涨过价。
2005年前后,生意最好,每天能卖出上千串,现在每天能卖200--300串就不错了。
“米线刘”
老板娘叫邵志英,光彩市场为数不少的女性摊主之一。40岁的她,从25岁到光彩,吃住都在这里。8元一份米线, 好的时候一天有千把块。
邵志英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平日里除了看摊做美食,还需要照顾三个孩子和做家务活,几乎没有时间去享受一个正常女性的休闲时光。
志英说,她儿子最喜欢吃自己做的酸辣粉儿,未来,希望孩子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不用家里操心。
end
二十年来,这些摊主们把青春以美食的方式奉献给了郑州, 陪伴着这个城市发展,也陪伴着我们的成长。
他们深切感受着时代的变化,曾固守着的坚持却在慢慢瓦解。
这些美食正慢慢消失在拆拆建建中,但那熟悉的面孔、一同听过的吆喝、一起品过的味道, 至少证明了我们的青春曾在这里驻足过。
安抚你的胃,安慰你的心。更多精彩故事,更多美食福利,陪你寻味食间。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