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望海楼:部分外企退场,不必大惊小怪

28.02.2015  18:32

近来,一些外国名企生产部门开始撤离中国,或转投他方,或回归本国。与此相伴,则是我国失去了一些与此相关的就业岗位和技术输入。

究其原因,多种多样: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环保执法增强、更为挑剔技术引进、本土替代技术持续崛起等等。当然,也不排除由于我国的生态质量正面临严峻挑战,部分外企开始另做打算。

从上述情况能否得出中国经济恶化的结论?答案恰恰相反。就以劳动力成本提高而论,随着我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持续增长,中国人民通过勤劳致富,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这既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目的,也是我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正是中方的大量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与国际资本在我国开放时代的有效结合,才形成了迄今为止的长期多赢。

随着中国继续腾飞,以充沛劳动力为标志的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已进入新时代,其新标志则是中国民众技能提高、中国技术开始展翅、中国资本走向世界。中国的新一代正在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并经受更好的训练,中国的创业者正开辟更多高新技术疆域,中国数以万亿美元计的外储正在到全球各地寻找增值机会,中国资本不再囿于国内投资, 中国每年有一亿多人口出国出境旅游,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市场,凡此种种,都说明我们的现代化显然已经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一些外国在华投资此时退场,恰恰不是中国经济的恶化,而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自然后果,它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我们的成功。对于那些外国低端制造业的撤出,尤其应该作如是观。即使是一些外国高端制造业选择归国,也说明了外方经过不懈努力,逐步缩小了国内制造与中国制造的成本差距,我们有理由为此恭喜外方。

任何成功都伴随着潜流,任何机遇也相伴着挑战。即便有国外低端或高端制造业部分退出,中国人总还是需要工作的。只是进入到新时代,中国人将更多地自主创业,就如同中国人正努力成为拉动国内市场消费的主力。因此,我们应该发展绿色产业,致力于先进制造,积极平衡制造业和服务业两端,多在附加值上下工夫。

中国人善于开动脑筋,我们曾因面临困境而提出改革开放。当下,因为成功而面临新挑战的中国,更需进一步开动脑筋,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深化改革,以科教为抓手,以创新为生命,使中国制造沿着中国航天、中国高铁、中国核电、中国超算、中国新能源、中国大飞机大舰艇的进步轨迹实现全面升级。

人们注意到,中国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是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人们还注意到,中国对外资、对外企在华制造的挑剔确实在增加。显然,当我国具备了一定的替代技术,那种外国通信技术与设备可以闯入我国敏感部门的局面理应改变。中国为了国家安全而采取必要的保护,乃是任何主权国家都会采取的正当之举。如果我国因此有所失,那我们一定因此更有所得,这都是中国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樊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