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墒情不用再下地挖土了
“我种地比别人省心全靠它。”唐全合指着被白色栅栏围起来的仪器告诉记者,那是2011年鹤壁市给安装的农田气象信息监视器。“搁以前,我们测墒情必须用铁锹挖挖、扒扒麦苗。有了这些设备,不用下地,坐在办公室里盯着电脑就可以知道地里啥情况。”唐全合说。
为解决农业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该市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粮食生产、设施农业等方面。数据显示,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极大提升了鹤壁市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2013年鹤壁市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农业信息化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中所占比例达到15%以上。
监测大田环境,粮食高产更有保障
鹤壁市于2010年引入了中国农大、农科院先进的星陆双基农田遥感信息协同反演技术,并在粮食高产创建中建立大田智能物联系统。通过视频采集系统、叶面积指数系统、农田环境参数接收系统等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等,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管理系统中。专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给出管理意见,通过手机、大喇叭及时传递,指导农民生产管理。
唐全合说,2013年4月来了一场倒春寒,许多种粮大户措手不及。他因为用了大田智能物联系统,提前就接收到了低温预警警报手机短信,及早采取防冻措施,小麦亩产达到了近1400斤的好收成。
“2013年鹤壁市粮食总产实现10年连增、连续9年创历史新高。能取得这么好的成就,大田智能物联系统功不可没。”鹤壁市农业局副局长胡全贵告诉记者,目前该系统在全市的适用面积达到62万亩,示范应用区年亩增产粮食200公斤,增收220元,62万亩示范应用区共增收1.364亿元;示范区户均增粮1200公斤,增收1320元。
精准管控大棚,优质高效更易实现
在鹤壁市农业硅谷产业园项目指挥中心,通过电子信息显示屏,分布在鹤壁不同区域的多个生产基地一览无余。园区总经办的李梦娅告诉记者,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大棚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等参数实时监控,并实现远程控制,此外,还有短信提醒功能,系统每天分时段自动给大棚管理者发送提醒信息。
应用物联网,提高了管理水平,效益也显现出来。记者在鹤壁市农创田园开发有限公司了解到,在黄瓜套种苦瓜大棚应用物联网后,原来4人管理24个大棚,现在只需3个人;及时管理可提升10%的产量;作物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之中,品质也大大提高,售价能提升5%左右。综合测算,可节本增效6425元。
目前,在鹤壁市的26个500亩以上的蔬菜标准园都有该系统的使用,示范面积达到了2.1万亩。在此基础上,鹤壁市在2010年建设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系统”,在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26个蔬菜标准园和生产基地、2个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连锁超市应用,实现全市的农畜产品从生产管理、检测检验、信息发布、超标预警、安全追溯整个管理体系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和可视化。
建立综合平台,信息服务更加系统
目前,鹤壁市已经初步建设了包括种植、畜牧、水利、林业、农机等9个行业的农业信息服务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集信息展示、农情分析、指挥调度、远程监管于一体,与指挥中心、涉农部门、各县区示范点联网对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通过全市农业门户网站和“12316”便民服务热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建业务网站,统一提供时效性强、覆盖全面的农产品供求、农资价格行情、农业相关服务信息3万余条,实现了资源共享、网络营销。
通过在全市蔬菜标准园、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设施农业智能物联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提高了新型经营主体整体的活力与竞争力。
在全市基层农技推广站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节点,在区域站辐射的村建立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社,并与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联网。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等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提供农资采购、农产品销售的一站式在线交易、直达物流等服务。
据了解,鹤壁市将依托“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平台”统筹利用各类资源,不断完善平台数据库,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农业信息化“百千万”工程,即全市大田智能物联系统数据采集点达到100个,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新型经营主体达到1000个,应用农业信息客户端的农户达到1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