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文化示范区建设更出彩
11月18日,《人民日报》“共享丝绸之路”特刊,刊发一篇题为《洛阳:两千年梦汇于斯》的长篇通讯。洛阳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再一次展示其厚重的昨天、辉煌的今天和美好的明天,将世人目光“汇于斯”。
早在今年6月,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洛阳作为全国唯一的“双申遗”城市,新增5处世界文化遗产点。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在国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背景下,洛阳必将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活力迸发的产业发展,展现更为独特的中原地位。
今年9月,洛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这一宏伟设想,其中一项重要定位,就是要建设中原经济区文化示范区。
当前,洛阳市紧紧抓住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双申遗”成功的重大机遇,把文化提升融入经济转型升级、文明河南建设的全过程。
“我们把洛阳建成具有独特城市人文精神、文化引领作用突出、文化软实力雄厚的文化示范高地,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如是表示。
活化历史传承华夏历史文明
洛阳,一座充满魅力的东方文明圣城,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城市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凝固着东方文明的精髓和基因。这里是道家文化的始创地、儒学文化的发源地、佛教文化的首传地、帝都文化的荟萃地、牡丹文化的中心地,还是古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中心枢纽。
稍显遗憾的是,在洛阳5000年文明史中,当年创造者们鲜活的生命、丰富的情感、崇高的精神和感人的故事,已随风远去。众多的历史和文化,往往被浓缩为一些抽象的符号和稀缺的实物。
文化资源禀赋,何时才能改变“藏在深闺人不知”的窘境?又如何让古都真正“古”起来?
洛阳市提出,通过着力盘活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城市、与旅游、与科技融合,实现“地下变地上、古人变今人、故事变艺术”,通过活化文化来展示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让华夏后人享受精神家园。
经验证明,任何历史文化,只有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被现在和后来的人们了解、喜爱,才有旺盛生命力,永久活在人们中间。
为此,洛阳市将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城市建设,建成最具中国元素、最有中国特质、最富中国味道的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以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和汉函谷关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洛阳市进一步加强了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当前,洛阳积极谋划建设九大国家遗址公园,包括隋唐洛阳宫城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外郭城墙遗址公园、汉魏故城宫城区和礼制区遗址公园、回洛仓和含嘉仓仓城遗址公园、二里头遗址公园、偃师商城遗址公园和邙山帝陵遗址公园。
位于原洛玻集团生产厂区的九洲池遗址,是中国唯一女皇武则天时代的皇家园林。2009年,为推进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工作,洛阳市斥资10亿元,整体搬迁洛玻集团,对九洲池遗址群进行整体性保护与建设。
按规划,该区域将建设以九洲池遗址为中心的主题公园,对隋唐时期的建筑物、构筑物及水面进行再现,结合九洲池遗址原有岛屿恢复水面。九洲池主题公园建成后,将与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
此前已建成的明堂、天堂,形成一条横贯东西的旅游景观轴线;以九洲池为核心,形成南北遗址纵观一条轴线。
洛阳还计划将应天门、天津桥、南城墙等复原性展示,保护修缮关林古建筑群、河南府文庙、河南府城隍庙、安国寺、文峰塔、西工兵营、升仙太子碑、涧西苏式建筑群等名胜古迹。
由于年久失修,洛阳老城的众多文物古迹和古宅大院,显得十分落魄散缺,几十处文物古建筑岌岌可危,难以让人感受到千年帝都的那份繁华与厚重。原本游客探寻古都洛阳文化记忆的必到之处,却成为一种心头遗憾。
如今,经过充分酝酿和科学规划,洛阳古城保护性规划已敲定并实施。洛阳古城保护与整治工程总投资85亿元,将围绕“一环、两轴、三片、八节点”的总体布局,打造独具河洛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古城。
洛阳地下、民间文物数量丰富。在国有博物馆之外,为给民间藏品提供展示的窗口,2011年11月洛阳市启动民办博物馆筹建工作。民营博物馆陆续免费向市民开放,成为洛阳文博事业的一大亮点。
受洛阳市文物局委托,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负责协助筹建民办博物馆事宜。他透露,近年来,洛阳有34家民营博物馆建成开放,包括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洛阳牡丹瓷博物馆、洛阳碑志拓片博物馆、洛阳唐三彩工艺博物馆等,数量位居全省之首。
洛阳市加强对民营博物馆发展的指导和行业管理,在项目审定、场馆设计、藏品征集等方面给予扶持。到2020年,洛阳力争使通过审批的民办博物馆超过50家,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支撑、民办博物馆为重要补充的博物馆体系,打造超过百家的“中国博物馆之都”。
在注重硬件提升的同时,洛阳市还注重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引领城市建设,将文化特色元素进入城市视觉形象、城市行为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作为洛阳文化产业重要生力军,洛阳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谋划洛阳牡丹瓷城市艺术项目,并获得政府支持。
牡丹瓷创始人李学武介绍该项目创意:以整座城市为载体,挖掘遴选洛阳优秀文化元素,采用平面、立体、多媒体表现形式,在城市标志性建筑物立面及顶面、绿地空间广场等视觉环境内,制作大型艺术群雕、浮雕、壁画、雕塑等,展示在洛阳产生的重大政治、文化、艺术、科技、经济等辉煌成就及重要历史人物形象。
眼下,该公司积极谋划将新研发的牡丹瓷艺术灯具融入牡丹瓷城市艺术项目,将牡丹元素以牡丹瓷为载体在洛阳标志性场所展示,实现“满城四季皆是牡丹花”的景观。
提升内涵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
今年年初,依托洛阳高新区建设的洛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获得中宣部、科技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认定命名,洛阳成为河南省首家获此殊荣的城市。
该示范基地发展规划提出,通过突出项目建设,做大产业园区,做强企业集团,着力提升文化旅游、艺术品及工艺美术、影视动漫三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传媒、演艺娱乐、会展、文化用品设备制造四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早日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性新产业。
洛阳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洛阳市副市长魏险峰表示,统筹整合旅游产业和文化资源,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洛阳旅游转型升级,成为洛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内涵。
洛阳的名片,世界的龙门。按照洛阳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旅游产业的总体部署,当前,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委会,以打造“洛阳文化示范区的窗口和名片、中原文化的符号和标志、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为总目标,成为洛阳文化旅游升级版的样本和标杆。龙门管委会主任于迎表示,龙门石窟因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价值,天然担负起彰显洛阳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现实责任,也是洛阳打造文化示范区的主要载体,还是河南实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依托。
“龙门石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肩负着现实的发展使命。作为这一稀有文化遗产的服务者,我们唯有坚守遗产保护的历史责任,保护好、传承好这一文化瑰宝,才能无愧于历史的厚爱,才能不负于未来的期待。”于迎表示。
近期,龙门管委会邀请国内著名专家,科学规划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蓝图,提出了“动静结合”工作思路,即静态传承抓好文物保护研究,动态谋划抓好项目建设、旅游宣传和“智慧龙门”,努力实现从观光为主向与养生度假融合发展、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两大转变。
今年11月5日,龙门管委会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就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寺院遗址发掘、学术交流等进行长期深入合作,并在龙门石窟建立北大宗教考古研究实习基地,对中国石窟寺保护研究事业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建设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
为提高游客满意度,龙门石窟今年提出了“满意龙门”目标,在景区提供温馨、舒心、现代的旅游体验和旅游服务,创建顶级旅游服务品牌。通过广泛征集龙门石窟佛像、窟龛故事,让游客在故事中感受龙门文化、敬仰文化遗产,动员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真正让龙门石刻艺术瑰宝惠及今人、泽被后人。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仰望的佛教圣地。洛阳适时提出了建设白马寺佛教园区,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以弘扬佛法为宗旨的国际一流文化旅游景区。
当前,洛阳正在实施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及周边改造提升项目,计划用8年至10年把白马寺打造成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佛事中心、旅游中心。项目将以白马寺现有古建筑为基础,规划建设国际寺庙区、中轴礼佛区、菩萨道场区、佛学研究区等7个功能分区。
今年6月,白马寺缅甸风格佛殿落成。该佛殿由缅甸政府捐献,继泰国和印度风格佛殿之后,成为白马寺国际寺庙区中的第3座外国风格佛殿。未来这一数目还将继续增加,将成为荟萃多国风格佛殿的“大观园”。
去年7月,洛阳加入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行列。今年以来,洛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载体,盘活水资源,做好水文章,打造中原经济区最佳宜居地的“金质名片”。洛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洛阳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将洛河由西向东依次打造郊野生态段、创意产业段、城市活力段、历史文化段四大主题公园,将洛河市区段32公里水系打造成为“华夏文明第一河”。目前,历史文化段作为示范段项目开始先期实施,总投资10亿元。
去年9月,中央新影中原影视文化产业园项目落户洛阳高新区。这是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在全国战略布局的大型影视文化产业综合体项目,总投资226亿元,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以“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的文化旅游胜地、中部影视文化及创意产业高地、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影视文化产业综合体。
去年12月,嵩县与河南瑞贝卡、许昌永达签订洛阳白云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发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以国家5A级景区白云山景区为主体,计划总投资120亿元,对大白云山区域进行整体旅游开发建设,力争3年内完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
洛浦公园休闲文化提升项目——洛阳上阳宫文化园项目于去年8月正式开建。该项目位于洛浦公园上阳宫水面北岸附近,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观风殿、化成院、冰井院等,采用了仿唐式建筑风格,着力打造成唐文化综合传播平台。
一大批文化旅游项目落地,成为洛阳文化旅游产业新动力。涧西国学剧场功夫诗《九卷》项目,已于6月正式公演,丰富了洛阳旅游产品的类型,弥补了夜间旅游产品的空白;新安黛眉山项目建成,开放迎宾,成为洛阳文化山水游新亮点;宜阳灵山莲花公园项目完成工程进展95%,已于5月对外开放;西泰山国家4A级景区完成创建工作;玄奘故里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老君山景区提升项目、大虎岭户外运动基地项目等进度顺利。
通过项目建设,洛阳实现文化资源与现代社会、文化生产与消费者需求的平衡互动,开拓、培育更广阔的文化市场。
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是洛阳文化旅游业的重头戏。自4月5日至5月5日,为期一个月的第3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落下帷幕,其间,洛阳市共接待游客1970.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2.93亿元。牡丹文化节的品牌效应得到巩固提升,正在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会品牌。当前,洛阳市委、市政府已开展第33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筹备工作,洛阳正在梳妆迎宾。
培优扶强打造文化名企名品
文化资源开发,离不开形象、艺术的再现,离不开文化企业开发出有文化底蕴、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通过诠释、创意、加工和艺术的活化,把一种历史、文化中保留的素材、消失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形象感人的故事,把不能自言的文化资源转变为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艺术品,在古今中外人之间架设起交流情感的桥梁。
近年来,洛阳市加快培育和实施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行业龙头企业,促进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在洛阳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洛阳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异军突起,按照“传承、创新、产业化”思路,充分挖掘洛阳文化元素,开创牡丹瓷文化创意产业,迅速成长为在国内文化旅游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引领出了一个洛阳牡丹瓷文化创意新兴产业。
今年9月,洛阳牡丹瓷成为全国陶瓷行业首个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评审的品牌。目前,经洛阳市推荐,该公司正在申报洛阳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司董事长李学武表示,今后在做好牡丹瓷的基础上,全力研发具有功能性、实用性的系列产品,实现艺术性、功能性、实用性有机融合,早日让牡丹瓷跻身世界艺术陶瓷行列。
和牡丹瓷一样,河南森然农业有限公司近年来研发生产了牡丹艺术丝绸,在洛阳首次将牡丹文化与丝绸艺术相结合。其牡丹手绘丝巾,精选天然真丝为材质、以富贵牡丹为载体、采用全手工绘制,巧妙加入现代时尚元素。由于定位准确、底蕴厚重、制作精美,牡丹瓷艺术丝绸系列产品被列入牡丹花都特产专卖名录。
今年4月,洛阳雀金绣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对外展示了其最新研发的雀金绣艺术品,引起一时轰动。雀金绣是古代御绣刺绣艺术,主要材料使用孔雀羽翎和黄金丝线,全手工制作而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是雀金绣发祥地,已有3000多年历史。雀金绣传承人王丽敏介绍,目前雀金绣已发展到十大系列,每年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
此外,平乐牡丹画、洛阳三彩、仿古唐三彩艺术品、仿古青铜器……洛阳还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强竞争力的工艺美术品牌产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透露,近年来,洛阳唐三彩在国内外影响力继续提升,先后荣获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和中国陶瓷行业最高奖。
借助洛阳发展文化旅游的新机遇,高水旺决心把洛阳唐三彩展现得更加多姿多彩。今年上半年,他先后在杭州、广州、深圳、昆明建立了洛阳唐三彩展示中心,计划明年在全国成立20家分部,力争3年内成立100家分部,实现洛阳唐三彩“根在洛阳、遍地花开”。
2009年7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郭爱和提出的“洛阳三彩”,正式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独立门类。他开拓了“三彩窑变”研究领域,通过内容、题裁、形制新突破,提高了“洛阳三彩”的艺术价值。他创作的三彩釉画作品,浸透了中华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实现了陶瓷材料与陶瓷艺术工艺的有机融合、陶瓷装饰艺术与环境美学的有机统一,被赋予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创新的灵感和生命力。
作为黄氏粤钰青铜器第17代传人,洛阳粤钰青铜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烨儒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青铜器高仿制作的工艺技术,实现了青铜器仿复制技艺的一大突破,生产出来的高仿真的商、西周青铜器,引领国内青铜器最高工艺水平。
作为举世闻名的牡丹花都,近年来洛阳市不断加强牡丹产业调整和支持政策,着力由观赏为主向种苗、盆花、切花、深加工多方向并进,引导牡丹产业向全链条发展。利用牡丹花、叶、茎、根、籽,洛阳市一大批企业,先后研发加工牡丹食品、牡丹饮品、牡丹籽油、牡丹化妆品、牡丹保健品、牡丹保鲜工艺花六大类200多种加工产品,将牡丹文化以一种更为实用的载体走进千家万户。
今年10月,洛阳众芳牡丹产业集团研发的洛阳牡丹全花茶成功上市,填补了国际上牡丹全花制茶的空白,洛阳牡丹深加工产品再添“新军”。
11月26日,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与洛阳市政府联合主办了洛阳牡丹加工产品展销会,来自陕西、山东、甘肃、安徽、北京等7个省(市)的68家企业参展,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牡丹加工产品专题展销会。
按照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思路,洛阳市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发展手机动漫、网络动漫及游戏软件等新兴文化业态。
今年,经过严格审核,洛阳世为动漫发展有限公司二维动画连续剧《牡丹仙子之河图洛书》、洛阳大头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古代廉吏故事《古镜今鉴》影视动画片及图书和《动漫洛阳》等系列图书及动画片、河南名阁影视动漫文化有限公司360°全息动漫、河南君兰影视动画有限公司动画片的《牡丹》和《吉象三宝》等项目,获得省新型文化业态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为让文化更好地融入群众生活,洛阳市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全面发展文化事业,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目前,洛阳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去年12月,文化部对洛阳市示范区创建规划和制度设计方案现场评审,洛阳综合评分获中部组第一名。
洛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柳身说,当前,洛阳市着眼文化禀赋优势,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为核心,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融合、文化与城市建设的融合、文化与群众生活的融合,彰显洛阳文化符号,塑造洛阳新的人文精神和城市品牌形象。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越来越成为洛阳闪亮的城市名片和核心竞争力。
古老而又年轻中的洛阳,将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文化示范区的号角声中,化资源为优势,对接历史与现实,跨步前行、再塑辉煌,成为世人文化梦想汇聚之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