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在强化产业支撑上下功夫

21.09.2015  08:36

      作为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推进洛阳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全方位打好“组合拳”,而重中之重的一“拳”,就是要在强化产业支撑上下功夫。       在最近召开的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动员推进会上,市委书记陈雪枫强调,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有城无产、有城无市必然导致有城无业、有城无人,城市最终变成“空城”“睡城”。       一针见血!       这些年,伴随各地城镇化的飞速发展,“空城”“睡城”乃至“死城”频频见诸媒体。不管是产业转型升级没及时跟上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还是一些求大求快盲目扩张的新兴城市,都遭遇了一个共同的“坎儿”:“城”起来了,“产”没跟上,“人”自然也没跟上。       要说这些城市绝对没产业,也不尽然,总还有房地产业嘛,但仅仅依靠房地产业,没有其他实体经济的支撑,没有过硬的主导产业,没有吸引力和吸纳力更强的二产、三产,一时繁荣过后,难免“烟花易冷”。正如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的那样,“没有实业、产业的支撑,光建房子,聚不到人气”。相反,如果坚持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依城促产,那会是另一番风景——       晋江,全国县域综合实力十强县(市),福建县域经济排头兵,以“产城一体、融合发展”为理念,优化产业布局,拓展企业扩张升级平台,产城同步、互促互荣,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的“晋江模式”。       临颍,我省中部县城,地上无山、地下无矿,却用短短5年时间建成名企云集、规模庞大、种类齐全、链条完整的休闲食品产业基地。得益于主导产业的快速集聚,临颍县城区面积由14平方公里扩充至2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14万增至24万。       即墨,位于山东青岛北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其“中国针织名城”称号。这里建起万亩服装基地,整合了企业、产业,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成就了一个“城镇化+产业化”的“即墨模式”。       …………       我们今天所致力的新型城镇化,存在巨大的探索空间,也许将有很多种模式出现,但纵观那些已然风生水起的地方,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真正运用了产业对城市的支撑力,并且把这种支撑力做到强大而持久。       今天的洛阳,正确处理好产城关系尤其事关重大。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依托,“洛阳要跨越发展就要有产业支撑,否则只能维持现状而不能做大”。对洛阳来说,在强化产业支撑上下功夫,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发展布局要优化。       推动产城融合、良性互动,按照资源禀赋条件和城镇功能定位,强化分工协作,坚持组团式发展,加快形成新城与老城紧密融合、县城与市区组团发展、乡村与城镇协调建设、城建与产业相互促进的格局。中心城区要大力发展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白领型”产业,着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信息、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苗木、花卉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市区周边的城市组团,重点发展为中心城区配套服务、链接发展的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以商务、物流为主的新兴服务业和高效观光农业;山区县城和中心镇,重点发展生态环保型、劳动密集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产业,以商贸物流、观光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和生态农业。       主导产业要突出。       科学谋划我市的主导产业,打造支撑城市发展的“七梁八柱”。要依托我市装备制造业基础,以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扎实开展开放招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谋划发展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石化煤化两化融合、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尽快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服务业的就业容纳器作用,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繁荣服务业结合起来,把完善生活性服务业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工业服务业等,推动全市服务业提质增效;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稳妥推动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发展牡丹产业等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不断提升农业效益。       服务企业要给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要持续打造“使投资者成功赚钱是最大的环境,是检验企业服务成效的唯一标准”这一品牌,坚持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就是服务人民群众的理念,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包容企业家,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关心企业、个个服务企业”的浓厚氛围,真正为企业发展、企业家成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使洛阳成为企业家投资兴业、产业落地生根的福地。       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洛阳,要用产城融合的实效描绘又新又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