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的阳光洒满黄河滩区 ——濮阳市黄河滩区扶贫攻坚进行时

01.09.2014  10:09

  你可以想象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即将出现在濮阳的黄河滩区。

  8月30日,记者沿黄河大堤来到濮阳县梨园乡,眼前的景象让人惊喜不已:黄河滩区已被成方连片绿油油的牧草所覆盖,一座座巨型自动喷灌机伸出300多米长的“手臂”,喷洒着滋润田地的水花。

  “这里是汇源集团百万只肉羊养殖基地,等下个月拉起了电子围栏、修好了羊舍,第一批4万只羊羔将进驻我们的大草原。”濮阳市扶贫办主任李金明告诉记者。

  “黄河滩区”,一个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的地理名词。

  为了44万滩区群众早日改变落后面貌,2013年11月,濮阳市委、市政府启动为期5年的黄河滩区扶贫开发攻坚行动,力争实现2018年基本消除贫困人口,滩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000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黄河滩区是濮阳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万不能丢弃;滩区群众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千万不能忘记!”濮阳市委书记段喜中说,滩区的脱贫问题不解决,濮阳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有了产业,村民们就有了盼头!

  濮阳能够“引来”汇源集团百万只肉羊养殖项目,殊为不易。市委主要领导曾多次前往北京汇源集团总部坦露诚意,并调动一切力量,大打“老乡牌”、“亲情牌”。无它,皆因这个项目太符合黄河滩区的产业发展定位,着实难得。

  然而,在招商过程中,濮阳市的个别干部产生了疑虑:既然省里、市里把实施搬迁扶贫作为滩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再去招商引资岂不白费功夫?

  “搬迁扶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期间,如何使滩区群众尽快通过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这是当务之急。”濮阳市市长赵瑞东表示,“我们绝不能坐等搬迁、甘受贫困。当前发展了,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实施搬迁的难度就会小很多。

  濮阳黄河滩区处于黄河“豆腐腰”地段,由于承担着行洪、滞洪任务,滩区只能发展传统的种植业,加之资源匮乏、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普遍较为困难。

  但是,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孕育出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禀赋:大量的土地、丰富的农林、良好的生态,加之滩区群众固有的种植、养殖、加工业传统,都为滩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今年4月启动的汇源集团百万只肉羊养殖项目,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美的蓝图:北京汇源农业有限公司将投资22亿元,在濮阳黄河滩区种植20万亩牧草,间作100万株皂角树,养殖100万只肉羊,建设万吨冷库、自动化屠宰流水线和养殖农业产业园等。

  据项目负责人王本富介绍,企业已经在濮阳县梨园乡流转土地2.4万亩并种上了牧草,各级政府对项目都很支持,市、县财政予以企业当年土地流转费用的50%作为补偿。

  “所有牧草不打农药,皂角树的叶子熬成水让羊喝,能增强羊的抗病能力。羊生长3个月后出栏,是真正的有机生态高端羊肉。”王本富乐呵呵地说,企业下一步还将开发草原旅游、餐饮等项目,不仅能把大量滩区农民从传统的土地耕作中解放出来,还要让他们变成职业农民、技术农民。

  走进濮阳县郎中乡晁安头村的苗木种植基地,只见一行行碧绿的白蜡、法桐、大叶榆树随风摇曳,三五成群的留守妇女正在娴熟地修剪枝桠,一派生机盎然。

  “种植苗木成本低、管理简单,效益却很高,特别适合人均耕地相对较少的滩区种植。”村党支部书记晁刘强说。

  “我们村流转了1000多亩地种树,今年预计能产生效益200多万元。”晁刘强告诉记者,苗木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使农民从原来单一的种植收入转变为“土地租金+务工收入”的二元化增收模式,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在自家土地上实现了就业,“有了产业,村民们就有了盼头!

  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濮阳市在黄河滩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正在不断壮大滩区经济规模,增加滩区群众收入。按照规划,到2018年,濮阳市黄河滩区高效种植业将达到33万亩,养殖业将形成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家禽五大规模化生产区和黄河滩区绿色养殖带,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达60%以上,同时,还将建成15个旅游项目,形成黄河旅游观光带。

  驱车在濮阳黄河大堤之上,一处处草原和林木,一片片羊群和鱼塘,正在把黄河滩区打造成一个绿色的家园,一个幸福的家园。

   “帮扶工作队是俺们的福星!

  何成存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只要他在村里,每天都要到一户村民家拉家常,帮助他们理思路,谋发展。

  自去年11月市里开完黄河滩区扶贫开发五年攻坚行动动员大会后,作为濮阳县人大农工委主任的何成存就和2名同事一起,住进该县梨园乡北马李村当上了“三帮”干部。

  “单位帮村、干部帮户、连帮五年”,濮阳市建立的“三帮”工作机制,仿佛为黄河滩区汇入了一股暖流。全市万余名干部深入343个纯滩区村进行“一对一”、“全覆盖”帮扶,并在所驻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带领群众真抓实干、迎难而上。

  “帮扶工作队是俺们的福星,件件事情都办到俺们心坎上!”北马李村村民无不交口称赞:“工作队一来,村里灯亮了,水通了,新建的提灌站浇地也不发愁了。这不,工作队还帮俺们集资建起一个养兔场,年底就能分红。

  “除了滩区地理位置的因素,部分群众听天由命、安于现状的旧观念,也严重制约着滩区发展。”长时间的驻村生活,让何成存对滩区现状有了更深理解,他认为,帮村帮户不仅要给村里多修路、多打井、多上项目,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转变观念,创新思想,“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嘛。

  作为台前县清水河乡南葛村的“三帮”单位,濮阳市中原油田教育中心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扶贫先扶智”。

  几个月来,教育中心组织油田多所学校与清水河乡中学、村小学、村幼儿园建立联谊校园,从教学研究、课堂活动、德育交流等10个方面签订《互联共建协议书》,分批组织油田优秀教师到清水河乡学校传经送宝,并捐赠数千册图书,为村小学建立“爱心书屋”。

  “有书读了!有书读了!”“爱心书屋”挂牌那天,南葛村小学沸腾了,孩子们一下子冲进了书的海洋。

  “即使暂时不能走出滩区,书本也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清水河乡党委书记赵永亮感慨地说,“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水、路、电,滩区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太多了。

  他告诉记者,清水河乡一中有1000多名学生,却只能挤在一个狭小的操场,根本活动不开;食堂和宿舍在200米外的另一个校区,学生往返要走公路,极不安全。今年3月,清水河乡争取到660万元教育资金,乡干部们又以个人工资作为担保贷了一部分款,学校才得以动工迁建。

  还清历史欠账,方能拥抱美好明天。记者从濮阳市财政局了解到,今年,濮阳市计划投入资金1.76亿元,在黄河滩区建设标准化学校119所,改造薄弱学校37所,建设乡镇卫生院5所,村级卫生室53所;同时,计划投入水、路、电资金4.77亿元,重点建设9个滩区水利项目、260.5公里滩区农村公路以及55个滩区电力项目,滩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将渐次开启。

   “做梦都想搬迁啊!

  “做梦都想搬迁啊,谁不想早点离开滩区那个穷窝!”望着初显雏形的白杨社区,范县张庄乡赵坑村村民张利红久久不愿离去。

  白杨社区是张庄乡规划的大型社区,占地3600多亩、可容纳2.5万人居住,其中二期工程的60栋楼将首先用于滩区群众的搬迁安置。

  打从张利红记事起,黄河发大水冲毁宅基和房子的灾难,已经发生过好几次。她说,过去滩区每个村都建“避水连台”,村民盖房子要垫六七米高的土台,既花钱又费力,可遇到大的洪水还是不安全。

  让滩区群众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迁出滩区。

  “濮阳市黄河滩区村如果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将涉及濮阳县、范县、台前县的18个乡镇343个行政村32.2万人。”李金明透露,初步估算,滩区搬迁约需安置资金174亿元。

  为加快黄河滩区扶贫搬迁工作,省委、省政府明确了试点先行的办法。濮阳市也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按照“渠道不乱、集中投入”的原则,展开滩区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建设。今年年底之前,濮阳县习城乡黄河明珠社区、台前县马楼乡新世纪社区等9个试点工程,将迎来首批滩区搬迁群众。

  据濮阳市扶贫办调查,该市黄河滩区80%以上的群众愿意搬出去住,年轻人的搬迁愿望尤为强烈;不愿搬迁的群众,最大的顾虑是没有钱,不知道搬走后该怎么生活。

  张利红却没有后顾之忧。尽管还未搬进新社区,但她已经在距离社区不远的浙豫木业城产业园打起了工,每月工资2000多元,还能每天回家照看孩子,张利红对现状“可满意了”。

  “群众搬迁安置有了着落,搬迁后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更需要解决。”张庄乡党委书记沙海光说,依托传统木材加工产业,张庄乡在白杨社区附近引进了浙豫木业城产业园项目,实施搬迁与产业带动相结合。这个项目能容纳700多家木材深加工企业,建成后可解决滩区3万多人的就业问题。

  针对产业园的用工需求,张庄乡还为滩区搬迁群众制订了免费培训计划,使其在搬迁前就能入园做工。“按照乡里木材加工产业工人的收入计算,产业园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相比滩区群众人均收入提高四五倍。”沙海光对此满怀信心。

  “尽管滩区群众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60%以上,但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不掌握职业技能,这也成为滩区群众务工收入增加的瓶颈。”李金明分析认为。

  “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李金明说,目前,濮阳市对滩区劳动力实施了林果种植、畜牧养殖、电焊、木工等多层次、有组织的免费培训,已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600多期,培训6万多人次。为了鼓励企业优先安排滩区劳动力就业,市财政还拿出专项资金对企业进行奖补。

  今年春节刚过,濮阳县梨园乡房常治村村民房善兵经濮阳市住建局培训,拿到了“中级木工职业技能岗位证书”。回到企业上班,工资由原先每月2000多元“暴涨”到近万元,“这证书就是俺的银行卡啊!”房善兵笑得开心。

  当阳光洒满黄河滩区,44万滩区群众有理由憧憬美好的未来。(记者 张光辉 王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