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基层“闲人”莫要生拉硬拽

24.08.2015  20:18

围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各地认真组织开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活动,意图革除庸懒散浮拖软的病灶,让基层的“闲人”动起来,改变以往单位忙的总是累成狗,闲的人却“独坐楼台观风景”的现象。在实际操作中,即使监察部门“痛下杀手”,仍会常感到无力下手,总有“牛不喝水强按头”之感。

基层“闲人”们的存在,是地方政府不作为的证明,是“四风”问题的具体表现。他们的存在,不仅破坏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还损害政府公信力,更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因此,必须铲除其生存的土壤。这不仅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更需要教育与制度相结合。两者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换句话说,就是思想教育上通天线,下接地气;制度建设严明纪律,落实责任。以往经验表明,在强化教育,敲响问题警钟时,如果责任不明确、不落实、不追究,作风治理就会成为空谈,更成为闲人免费看的闹剧。所造成的负面、消极、有害的影响,将形成恶性循环,使更多的干部模仿闲人行径,进而走上歧途。

基层工作往往是具体抓落实,尤其是乡镇特别明显。他们把工作生动比喻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因此,对于基层来说,治理基层闲人,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要讲究方法,单方面希望通过上级指示或制度来达成目标,只会在会议传达中、资料凑数中落空。只有注重工作的细致化,让措施具备可行性和操作性,做到既有针对性,更有全面性,才能激活制度的生命力,让问责不再流于形式。简单一点,就是抓制度落实。

习总书记强调,“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果空洞乏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所以,抓制度落实,就是举措要落地执行。

一是打破铁碗不敢闲。上级组织部门要组织多方考核,对基层“闲人”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不服从安排,上班迟到、早退,上班玩游戏等问题,除自行考核外,还要结合随机的群众测评,并结合纪检监察部门,定期不定期的暗访,对不服管理的“闲人”们,展开针对性曝光、教育、处理、打击。问题严重时,坚决予以辞退,打破铁饭碗思想。同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真教育、真惩治、真淘汰、真清退一批“闲人”,塑造泥饭碗认识,促使在职政府工作人员真正受警示,明敬畏,做到恪尽职守,敬业奉献。

二是能上能下不得闲。在基层,不管是部门,还是乡镇,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而普通办事员,尤其是事业人员,往往只能“从一而终”。今年中组部制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释放了落实工作人员轮岗交流的信号,地方要尽快制定具体措施,从制度上明确交流范围、交流对象和程序,使“闲人”没法得闲,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自然提高。

三是健全激励不愿闲。人心总是向上的,没有谁真心愿意闲着。对表现好的,成绩突出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要提拔重用。对年终被评为优秀及获得上级表彰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给予重奖。对于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要定期晋升级别,使“闲人”思想有了劲头,行动上有了奔头,自然甘愿不闲。

通过三管齐下,推动问责从“有错”向“无为”延伸,让制度执行到人到事、问责惩处见人见事,方能减少基层闲人现象,让公务员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升,进而打造出一支结构优、能力强、干劲足的政府服务团队,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加廉洁、高效、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