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陷入“丛林搏杀”:利空石化行业 “铜博士”遭殃

01.12.2014  21:24

作为大宗商品市场的风向标,国际油价暴跌无疑会拖累铜等大宗商品价格。今年上半年纽约原油期货价格累计涨幅超过10%,下半年至今累计跌幅却近35%。上周伦敦LME铜价累计跌幅超过5%,跌至八个月新低。

分析人士指出,国际油价带动大宗商品集体“走熊”,一方面的确降低了原材料成本,有效缓解价格压力;但另一方面,要警惕国际油价快速反弹的风险,特别在目前国内原油市场化程度低的背景下,应加快上市原油期货,为中国企业应对油价大幅震荡建立风险纾解通道。

原油价格连续下跌

在沙特等产油国的带领下,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于11月27日放弃了“减产保价”,原油市场迎来了一场“大地震”,至11月28日,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价格与26日收盘价相比,暴跌近10%,跌破67美元/桶,创五年新低。

沙特等产油国选择不减产,剑锋直指日益增产的美国页岩油,近两年中东产油国的市场份额被页岩油不断侵蚀。美国能源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美国从欧佩克进口的原油数量仅占原油进口总量的40%左右,为290万桶/日,是1985年5月以来的最低点。

页岩油动了欧佩克的“奶酪”,在利益面前,欧佩克坚定地选择了回击。一直以来,类似丛林搏杀的“价格战”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并不鲜见。

资料显示,1986年,沙特的原油“水龙头”足足四个月没有关上,油价暴跌67%,仅仅高于10美元/每桶。美国原油产业遭遇重创,在随后的近20年里原油产量一蹶不振,沙特重夺原油市场的老大宝座。

纵观油价涨跌曲线,从2002年开始到2008年拐点之前,世界原油价格年均价大致以每年10美元至13美元的速率上升。然而从2007年9月18日,美联储备受争议的意外降息50个基点的事件开始,油价震荡之路的大门被叩开。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油价飙升了近70美元。

国际油价2008年1月2日突破每桶100美元之后,不到半年时间,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大幅上涨了近40%——击穿了140美元大关。仅5月份纽约市场油价涨幅就达到17%。在前半年的时间里,油价暴升47.98美元直达每桶147.24美元,半年的涨幅超过历史年度平均水平的3倍。但一个月之后,国际油价犹如瀑布一般下跌。仅2008年下半年,纽约油价惨遭“腰斩”,累计跌幅达57%。

今年上半年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还一路向上,但下半年至今纽约油价累计跌幅已近35%。业内人士表示,国际原油价格最近数年的“过山车”行情早已超出了传统的供求关系范畴,价格曲线的背后,实际上是石油大亨们在“掰手腕”。

一位不愿具名的石油专家表示,有人认为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博弈无限放大,原油市场是双方战略棋局之中的必争之地;此外,从产业角度出发,将传统产油大国沙特和美国页岩油开发商对立起来,简言之是为了市场份额进行的一次价格肉搏。

积极争夺石油定价权

“欧佩克不会减产的消息明确后,国际原油市场连续暴跌。本次暴跌的原因是关于国际原油主要供应方欧佩克的生产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应该是中长期的,短期内大幅反弹的风险不大。”格林大华期货分析师原欣亮表示。

从历次国际油价暴涨暴跌来看,中国市场似乎只有选择被动接受。目前我国现有的原油定价机制导致了“逢高多买、逢低观望”的现象,每一次国际油价的飙涨,几乎都伴随着国内原油进口的大幅增加,在国际油价下跌的情况下,反而持币观望。

中国从1998年6月1日开始采用“与国际油价接轨”的价格机制,开始实行新的价格机制和流通体制,此后原油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成品油也与国际市场实施价格联动。无可否认,2013年修订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后,国内油价更灵敏地反映国际油价变化,升降调整频率比过去更高,消除过去涨多跌少的情况。

但在这次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之时,按现行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规定,11月28日是调价窗口期,国内汽、柴油价格可有所下降,考虑到居民个人和企业的负担能力,这次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税额与应降价金额相当,“提税不提价”,因此政策出台后国内油价不会上涨也不会降低。

对此,分析人士指出,应继续完善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进一步缩短调价周期,增强油价调整透明性;在调价幅度上,应充分反映国内外市场真实情况,应提升国内原油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推动原油期货尽快上市。

石化企业或许比消费者感受更为明显。原欣亮表示,通常而言,原油价格大幅波动会引发市场对于原油期货等衍生品工具的需求。就中国的产业客户来说,主要是在国际市场采购大量原油。在价格下跌的时候,需要原油期货来规避长约采购合同的风险。然而,目前国内原油期货尚没有上市,一些石化企业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波动。

责任编辑:赵文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