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政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似花“朵朵”开
2013年以来,河南省为美丽乡村建设投入财政资金59亿元,撬动引领社会资金260亿元,注入430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在建设中,河南各地没有“推倒重来”,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创造了多个建设“模式”,使这些试点迸发出蓬勃的活力,宛如朵朵美丽的鲜花绽放在中原大地上。
“修旧如旧”保护历史文化
散落在河南各地的历史古村落、传统村落,历经风雨,渐渐衰老,“朱颜不再”。美丽乡村建设,为这些古老的历史注入元气,枯木再发新枝。
大别山下的宁静古村落——西河村就是其一。
西河村地处新县境内,是豫南民居村落的典型代表。村头小溪常年流水潺潺,屋舍、古槐倒映其中,小河中央,透过裸露的石踏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凿印。穿过小桥,可以看到一排排古色古香的民居,青砖透着斑驳的颜色,瓦当蒙着历史的风尘。沿着青石路往前走,七百年的枫杨最惹人注目,虽然树干已空,但老树仍坚韧地活着。
枫杨树旁是“张氏焕公祠”,这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建筑,圆门斗拱、朱漆大梁。墙体用青砖砌成,屋顶是灰瓦盖面,雕花砖修饰的屋檐,处处透着清韵古味。
漫步西河,一处世外桃源,尽是梦里老家。古树依依、溪流淙淙,岁逾百年的白墙古院、上世纪50年代的土坯房、60年代的红砖粮仓,错落有致。
不要以为这里只有怀旧。老屋里有时尚的乡村酒吧、雅致的博物馆,村里有Wifi,还有酷炫梦幻的星空帐篷酒店,每个古树也贴了“身份证”,时光到了这里,像星云流转穿越,味道如昔,体验却如今。
新县县委宣传部长林青告诉记者,西河村始建于元末明初,鼎盛于清康熙年间,东西长400米,南北宽100米,占地面积60亩,现存古民居共计142间,部分石刻、砖雕、木雕至今保存完好。
前几年,由于交通极度不便,“村里青年找媳妇都困难”,村里人纷纷外迁在集镇上买房,老房子大部分闲置,有些还有不同程度的坍塌。>>>下转2版
2014年,西河村被河南省财政厅列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村里在考虑要大拆大建还是保留原汁原味时,正逢致力于新农村建设的“‘绿十字’规划公益行”团队探访到西河。“专家们都说村里太有灵气,不能乱动!”西河农耕园种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张思恩郑重地说,他们这些土生土长的西河人牢牢记住了专家的建言:“不砍一棵古树,不伐一片林子,不动一栋老宅子。”
于是,县里聘请国内专家对古民居修复改造,最大限度保留豫南民居特色,坚决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主线,目前已修复古民居25户。
“西河是个古村落,因它的古,吸引了众多城里人来此观光旅游。仅今年国庆期间,村里就接待游客5万余人,每逢节假日,村里的客房都要提前订。”张思恩说。
如果说新县的西河湾是“精品”,那么,同在新县,依偎大别山的丁李湾则是“珍品”。丁李湾古村落,有石刻记录可考证至元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新县城一圈,不如丁李湾一湾”的民谚流传了数百年,700多年的光阴在这里沉淀,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还有300余间,门楼33个,石雕、木雕、彩绘、古井、城门、绣楼等历史遗迹160余处。
山水着墨,鸡犬相闻,斜门楼、青石板、马头墙、古船湾,时间似乎忘却了这里,没有留下修改的笔迹。房屋加固返修、大塘清淤、古井修复、建起可唱民歌和豫南小戏的茶亭和戏台,除了村里水电管网翻新,其他都是为留住时间所做的努力。
据了解,在河南,很多地方按照“建旧如旧”“修旧如旧”“整新如旧”的理念,启动了古村落保护、修缮、开发,在保持原始风貌的前提下,融入现代生活元素,让古村焕发生机。
生态是历史的积淀、记忆的留存。河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底线,“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保持原汁原味的风貌。
驱车行驶在从渑池县洪阳镇到柳庄的乡村公路上,映入眼帘的是新时期的“朝阳沟”美景——新修的水泥路宽阔平展,交通标识规范齐全;汽车盘山至山顶,极目远眺,山坡上梯田如链,果树葱郁;畛河岸边,一字排开的蔬菜大棚很有气势;河边广场上,老人、小孩健身玩耍,各得其乐……
而在几年前,柳庄村还是有名的贫困村。
柳庄地处渑池北部深山区,有9个自然村1568口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条件差,该村经济发展落后,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村庄里“污水到处流,垃圾随处见”。2010年7月的一场洪水将村子冲得一片狼藉。河堤塌了、河坝垮了,河床上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每至汛期,村子就有被淹的危险。
村干部带领群众对脏乱不堪的河床进行了清理,在畛河上建起了蓄水大坝,砌筑了1000多米长的水泥河堤;同时,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修建了两座石拱桥。
岳家坡自然村背后有一座荒山,山顶岩石裸露,山坡沟壑纵横,每遇暴雨,水土流失就十分严重。村里对荒山进行详细勘察,一块地一块地丈量,一面坡一面坡勾绘,邀请林业、水保技术人员到山上作实地论证,制定具体开发计划。
2012年春,柳庄村治理荒山战役打响了。村民们用挖掘机将1000亩的荒山挖了一遍,修整出一道道梯田,挖了上万个树坑,栽下了核桃树、石榴树、柿子树。2013年7月,他们又进行第二轮荒山治理,治理荒山2500亩,栽植数万株果树。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
“先修路后架桥,群众出行方便了。用钩机来翻山,沟岭地变良田。太阳能安路边,黑夜也能当白天。左山栽核桃,右山种石榴,后山的柿子赛蜜甜,荒山变成了花果山……”柳庄村104岁的岳东山老人用顺口溜“总结”了村子的变化。
渑池县财政局基层股股长程改霞说,柳庄村的巨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关注。2013年,柳庄村被河南省财政厅确定为全省第一批“美丽乡村”试点村,获得12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这让柳庄村的发展如虎添翼。
近两年,柳庄村围绕“生态宜居环境美”的目标,立足改善村庄环境,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村庄面貌和群众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
“有理由相信,城里人的生活柳庄人能够过上,但山绿、水清、天蓝的村庄环境和美丽的田园风光,则是城里人美好的向往。”渑池县副县长王晓东说。
富民产业托起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产业的支撑。
来到西峡县丁河镇简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硕大的猕猴桃造型雕塑。村头的猕猴桃文化长廊两侧栽植了近百株猕猴桃,穿过枝蔓爬满的长廊,各种花木组成的生态篱笆把我们引入村庄。
“我这猕猴桃园子是一亩九分多地,连续4年产量都在1万多斤,年收入超2万元,效益可比种庄稼强多了。”简村果农杨继成高兴地和记者算着收入。
丁河镇按照猕猴桃标准化种植要求,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扶持,进一步提高了猕猴桃的生产品质,提高了经济效益。
西峡县副县长王金贵介绍,针对山区耕地稀少、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农民收入渠道窄的现状,西峡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零星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土地银行”,交给企业或种植大户,致力于打造“百公里猕猴桃长廊、百公里香菇长廊”,建成20万亩山茱萸基地,以科技创新推进“菌果药”特色农业优化升级,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截至目前,西峡县建成猕猴桃人工基地11.5万亩,挂果面积5万亩,产量5万吨,基地规模和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在猕猴桃重点生产区,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就达5000元以上。
如今,“西峡猕猴桃”成为西峡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引进了多家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已覆盖北京、上海等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加拿大、日本和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此之外,西峡各乡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多业并举,经济效益显著。田关乡孙沟村的杏李,重阳镇的木瓜,双龙镇的香菇等,都成为乡镇的主导产业。
随着产业的发展,西峡县又提出了“整合资源、全域景区”的发展思路,投资3亿多元,实施了国道路面升级改造、房屋立面改造、“三线”入地、绿化美化、“清洁家园”等系列工程,实现了“绿、洁、畅、亮、美”。
加快城镇化进程
从内乡县城驱车往北,可以看见梯田纵横,成片的核桃树铺满了道道山冈。十几分钟后就到达余关乡,眼前是一座座红顶白墙的别墅,入住新房的村民在路边晒太阳、拉家常。
过去,这里流传着“媳妇上门难、群众走路难、日子过得难”的“三难”传说,出行没出路,致富没门路。余关乡乡长石天军告诉记者,实施财政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以来,余关乡整体推进集镇规划、老街改造升级和住房建设。建成了四纵四横八条街道,集镇建成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硬化集镇道路30万平方米,新建沿街楼400套,安装路灯300盏灯,集镇实现了绿化、亮化、硬化、美化,户户通自来水;建设了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和健身场所、养老院、幼儿园、自来水厂,标准化小学和35千伏变电站正在建设中,社会服务功能和保障功能进一步完善。集镇划分为若干个卫生责任区,设立了65个垃圾箱,成立了由20人组成的卫生保洁队,定期打扫卫生,每天清运垃圾。
余关乡山多、丘陵多、荒地多,因此,他们提出“核桃上山,平地种烟”的发展战略。短短几年时间,余关乡的核桃种植户就超过1000户,初步形成了山地有林、荒坡有果、丘陵披绿的发展格局。
种核桃,村里引来了拥有3万多亩核桃基地的浩林果业公司;搞养殖,村里有年出栏30万头生猪的牧原第十七分场。余关乡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思路,不断发展壮大薄壳核桃、小杂果、养殖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做到龙头企业有各自的基地、基地都与龙头企业链接。仅这两个企业为当地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
“以后不用出去打工了,因为在家门口,俺也能找个收入不错的活。”村民王高英说,“想干养殖了就去牧原养殖场,想搞种植了,就到林果合作社,在咱家门口一样能上班。”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把居民社区的道路建得宽敞平坦,也引来了淘宝店商和大型超市进驻。2012年以前,中心镇区人口仅4000多人,现在已达到1万人,还吸引了许多外乡镇商户。街道从一条“十八步小街”变成“二星级集镇”。
短短几天里,记者还见到了多种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搬迁、和红色旅游结合、和独特天然资源相结合……
长期在乡里工作的新县八里畈镇党委书记胡峰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以前我们以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大拆大建,也为此走过弯路。现在我们明白了,美丽乡村要依据实际,以人为本,在保护中发展。”
“美丽中国少不了美丽河南,美丽河南缺不了美丽乡村。”河南省副省长王铁说,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引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重点。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保护了生态环境,传承了历史文化,推进了城镇化进程,还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