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虽大旱,咱靠科技没减产”
卫平原一家3口人,承包农场土地99亩,今年秋季全部种植玉米,其中50亩为分场的高产攻关示范田,单产达到750公斤以上,总产37500公斤,按当前市价每公斤2.8元计算,总收入10.5万元,除去成本17500元,利润可达8.75万元。交谈中,卫平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随手捧起一把金黄的玉米粒说:“我这块地,光肥料就施了110多斤,水浇了6遍,昼夜不停地浇。今年河南大旱,咱靠科技没让玉米减产。能有这么好的收成,种田还要依靠科技啊!”
据黄泛区农场农业部门调查统计,今年6月中旬夏播后,连续3个月干旱少雨,降雨量不足常年的三分之一,尤其是7月份,降雨量仅为常年的17%。伏秋连旱,是农场60多年来未遇到过的。周边农村由于浇水不及时,玉米田出现大面积枯死,普遍减产50%以上,部分地块甚至绝收。而黄泛区农场今年秋作物种植面积10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5000亩,平均预产为600公斤以上。
大旱年份,为什么这里的秋粮单产仍能保持常年的高水平?“黄泛区农场是省属大型农垦企业,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健全。今年夏收后,采用精量播种、配方施肥、种肥同播、缓控释肥应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农业综合集成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今年种植的4万多亩玉米密度大都在4500株左右,留苗密度合理、耕作流程标准、肥料撒施均匀、化控效果明显,实现了大旱之年玉米产量不减。”该场总农艺师罗家传说。
粮食要高产,选对品种是关键。黄泛区农场近几年通过品种特征特性对比,筛选出增产潜力大的品种,鼓励引导职工选用。今年农场种植的玉米品种有泛玉5号、郑单958等。优良品种的选用,为秋粮高产稳产打下了基础。
“要想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水利设施建设一定要跟上,打机井、修桥涵、筑洪堤,防汛、抗旱两手抓。”该场水利局局长杨丙中说。目前,10万余亩耕地上布满了2257眼机井,平均40亩地一眼井,水泵、喷枪、喷带等配套灌溉设施齐全,特别是“井井通”工程实施后,该场由机灌改为电灌,不但降低了灌溉成本,还极大提高了灌溉速度,现在农场10万亩耕地7天就能浇一遍水。今年旱情严重,农工普遍浇水5至6遍,充足的水源为秋作物的稳产高产提供了保障。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补贴政策在该场得到了很好落实,农机装备更新速度快。该场现有联合收割机200余台,耕作机械2300余台套,机械总动力9万千瓦。小麦生产机械化率达100%,秋作物机械化率达98%,实现了从整地、播种、施肥、化除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雄厚的农业技术力量,也是促进粮食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该场副场长、农办主任何景新说。农场拥有自己的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新品种选育、名优新品种引进;建有高标准科研繁育试验田500亩,进行品种展示、配方施肥和示范推广。全场16个农业分场的50余名农业技术员常年奔波在生产一线,为职工提供技术指导。
作为河南省惟一的大型国有农垦企业,黄泛区农场的农业生产实施标准化,作物种植实现机械化,农田水利设施全覆盖,农技指导贯穿全过程。
在谈到农场未来打算时,黄泛区农场场长谢天丁说:“农场拥有自己的种子繁育田、种子公司及饲料加工厂,形成了产、供、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根据农业部农垦局提出的抓住机遇启动‘国际大粮商’培育计划,黄泛区农场还将与周口市政府联手,在周边地区实施订单农业,推动土地流转,创新农垦农业经营方式,拉长农业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