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面袋子”转型急盼“钱袋子”给劲
进入九月,农村集中售粮小高潮消退,市场流通小麦趋紧;面粉销售“金九银十”传统旺季到来,饲料业小麦替代需求持续,这些都助推小麦价格呈上涨态势,“麦强粉弱”矛盾更加突出。
河南作为小麦主产区,是面粉加工业的“必争之地”。在“五得利”、“益海嘉里”等外来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加速中原布局背景下,我省本地面粉企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关口。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面粉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瓶颈问题。为此,记者走访部分企业、金融机构和相关专家,寻求破解之方。
一个老牌面粉厂的尴尬
“有过剩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9月9日,在简易板房临时搭建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开封雪花面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健。
“为扩大产能拆除的办公楼还没来得及重建。”常建解释说,如今,雪花面业的日加工能力已由之前的300吨增加至800吨,工艺也是全国一流。
作为微利行业,面粉加工业“利不过分”,产能严重过剩,平均开机率不足一半,为何还扩产?
“为保住品牌,留住客户,必须先扩大规模,这也是微利行业薄利多销的生存之道。”常健说。
雪花面业的前身为尉氏县粮食局第一面粉厂,2004年进行国企改革后,研发的新产品“湿面王”主销我国大西南。然而,随着面粉业迅速膨胀,仅尉氏县,就有大大小小的面粉厂100余家,其中多半是立足村镇的作坊式面粉厂,以加工农户自有口粮为主。
“企业要实现转型,生产高品质的特色产品抢占市场,离不开资金支持。但产能达不到一定规模,又很难得到银行青睐。”常健说。
对金融机构而言,面粉行业利润小,亏损风险大,又缺乏房产、土地等有效抵押物。“确保资金安全底线,过剩行业的信贷口袋必须是收紧的。”农发行尉氏县支行行长李瑞华表示,这也是金融机构对待面粉行业的普遍心态。
“规模小、生产落后面临出局,如今规模大了,若得不到信贷支持升级改造,也有可能生产越多、赔得越多。”常健有些焦虑。
一个现代面粉厂的突破
走进开封市天源面业,偌大的生产车间不见人影。全封闭的面粉流水生产线,“吃”进的是金黄的麦粒,“吐”出来的是成袋雪白的面粉。面粉出口处,3台码垛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一台机器人200多万元,能抵40个人工,两年半就能收回成本。”董事长赵志勇说,去年11月企业从农发行尉氏县支行获得专项贷款后,新建了现代化厂房,公司机械化率达100%,不但人工成本降低,面粉质量也得到提升。
此外,作为面粉加工企业的“龙头”,天源还是农发行支持的小麦托市收购企业主体,在夏粮收购中享受贷款额度和利率优惠。“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赵志勇说。
如今,天源面业日加工产能为1000吨,开工率高达95%以上,就地转化了当地一多半的商品粮。
如何能从一家小面粉厂长成“大树”?赵志勇认为是细分市场带来的红利:“以前生产普通面粉,同质化竞争压力很大。启动了新工艺专用面粉生产线,企业才重焕生机,油条粉、面条粉、馒头粉、拉面粉等供不应求。”
“下一步,公司准备流转土地,建设规模连片种植基地;拉长产业链,做精深加工,叫响天源品牌。”赵志勇底气十足是因为“不差钱”,仅近两年,他们就从农发行获得5亿多元的信贷支持。
细分市场深加工金融支农再发力
统计显示,作为面粉加工大省,我省进入统计的面粉加工企业达713家、加工能力5950万吨,均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但由于面粉加工行业产能过剩、同质竞争激烈、整体效益不高,传统企业开工率仅62.3%,100余家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中小面粉厂开工率更低。”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客户一处处长田运祥分析原因,一方面小麦价格不断上涨,面粉价格上涨幅度相对较小;另一方面,面粉行业门槛低,企业草率投资、盲目上马,导致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教授郭祯祥认为,面粉行业5年左右就会有一个发展波动周期。如今开工率不高,还有面粉加工的副产品相关行业不景气的原因。“比如,饲料用麸皮就受畜牧养殖业下滑影响,利润空间被挤压。”
内外交困,面粉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前不久农发行牵头成立的河南省面粉加工行业银企协作发展促进会,就改变卖麦磨面的简单思维模式,细分市场、精深加工已达成共识。
然而,面粉是微利行业,又缺乏有效抵押物,如何能获得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
“天源面业就是一个样本。”田运祥说,企业首先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生产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的专用面粉;同时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化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应。
河南省中小企业投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业务一部项目经理陈杰也表示,企业要更注重规范管理和资金利用效率,这是降低风险、赢得金融机构信赖之本。
日前,中国银监会、农业部联合发布了《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为各类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提供差别化的融资方案。
“这无疑将为化解面粉业转型发展融资难雪中送炭。”田运祥说。(记者 杜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