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撒胡椒面”到“攥指成拳” ——河南省南阳军分区因地制宜推进精准扶贫

22.11.2016  03:08

刘跃升

河南省南阳市是国家南水北调水库淹没区和重点移民区,被国家列入秦巴片特困区,是河南省“十三五”规划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南阳军分区在党委的部署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打响了一场军民联手的脱贫攻坚战。

为移民百姓搭建致富云梯

以前全家靠种地,一年收入4000多元,最多能顾个温饱。现在军分区帮扶队给俺们引进麦椒套种技术,一亩小辣椒和小麦就能收入6000多元。今年我家还租种了20亩地,一年挣了十来万。”从南水北调源头淅川县搬迁到新野县溧河铺镇冯营村移民对军分区扶贫工作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6.52万移民中,南阳市安置9.9万人,分布在7个县市区89个移民新村。在深入调查过程中,驻村工作队发现在导致群众贫困的诸多因素当中,文化贫血是最关键的因素,很多群众因没有实用技术,得了钱,只能顾一时。因此,近3年来,南阳军分区先后派出45名现役干部组织帮建移民新村工作队,与移民群众共筑致富梦。

自2014年7月以来,军分区和人武部联合帮扶工作队在溧河铺镇帮助溧河、熊坡、冯营3个移民新村建立起无公害蔬菜栽培、辣椒种植、黄牛养殖示范基地。聘请专家传授技术,培养民兵致富带头人,使得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还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形成了3个农产品贸易市场,吸纳了1000多名移民从事销售和运输。

工作队在全市移民之间发动建立起了300多个生产互助组,650户特困群众纷纷加盟,互助组在不影响生态建设的同时,先后发展起了养殖、种植、加工等25个项目,搞起了黄牛、奶牛养殖,香菇、辣椒、烟叶规模化种植,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全市90%移民成功过上了小康生活。

量体夯实基层组织

要让思想变,队伍是关键。军分区抽调现役干部和职工组成了驻村工作队,他们吃住在村,主动与党支部结对子,签订了“援建帮扶协议”,准确掌握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扎扎实实地帮村组干部解疙瘩、化纠纷,选拔优秀退伍军人进入村组干部队伍,为村党支部输送新鲜血液。

经过驻村工作队两年多的贴身帮建,该村党支部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坚强堡垒。村支部带领村民在原有传统养猪业的基础上,结合资源优势和村民自身条件,发展了山羊养殖、黄牛养殖及莲藕种植等特色经济,还建成了村民文化大院、生态花卉观光园、文体娱乐场所,让村民享受到了城市人的生活。

为偏远山区退伍军人和民兵拔掉穷根

是县人武部改变了俺的命运,让俺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得以在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拳脚。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俺返乡创业走上了经营花木的致富道路。”近日,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朱坪村民兵骨干袁天宝与记者聊天时感慨地说。

由于在外打工收入不稳定,袁天宝2011年辞工返乡侍弄起了苗木花卉。刚开始,他既不懂技术,又不会管理,是个门外汉。当年秋天,他得知县人武部举办林果专业技术培训班,专门针对退伍军人和贫困地区民兵进行就业培训,不但不收学费,而且给予补助,就报名参加了学习。他很快掌握了花木栽培、嫁接、管理等一整套实用技术和理论,苗木花卉种植面积由最初的几亩地发展到目前的60余亩,种植品种十余个,全家年收入100多万元。

像这样的学习培训,军分区每年都要指导各人武部与民政部门搞1-2次。军分区还按照各类贫困村的实情,想方设法协调资金的同时,帮助贫困村建立和完善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青年民兵之家等设施,发动党员干部捐赠各类图书,帮建文化大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库区人民打造一口取之不竭的富水井

为了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与核心水源区的生态,曾是“一脚踏出四两油,一收十年粮不愁”的南阳市淅川县近年关停了338家造纸、冶炼等企业,一大批工人和农民失去收入来源返贫。

保水质,生态和环境这条“绿线”必须保;促民富,经济要发展,但耕地“红线”不能碰。如何实现“双赢”,成为全县人民必须面对的一次大考。面对困境,淅川县人武部主动站出来,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的思路,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一致认可。

如果在40万亩荒山上种茶植树,让茶叶上山、金银花上坡,在绿化的同时还能收获效益,让荒山变成绿山、金山。淅川县人武部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实地调研,进行可行性论证;他们走进田间地头,掌握第一手扶贫资料;发动干部职工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找项目拉投资;奔波于各政府部门争取相关配套措施。仅仅半年,20多万亩荒山就有了“主人”,初披新装。很多农民成了茶场的“产业工人”,亦工亦农,年人均净增收入超万元。

如今,远近闻名的茶叶、金银花、丹江鱼成为了淅川人民发展致富的“生态三宝”,吸引着无数的商家和游客。生态产业的强势崛起,还带动了旅游、运输、服务等相关行业的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