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广校抢滩入位见真招
火红的7月,农业部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民教育培训进入历史性新阶段。如何赢得机遇!河南省农广校积极谋篇布局,探索构建“1+N+X”平台,在短短的一个月里,全省挂牌近1000个田间学校。7月31日,河南省农广校新一届领导班子来到中央农广校汇报工作,与中央农广校座谈。河南省农广校校长李铁庄作了工作汇报,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刘天金在听取汇报后,充分肯定了河南省农广校新班子工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刚刚启动,河南省农广校就及时抢抓机遇,迅速出击,行动快,阵势强,力度大,发挥农民教育主力军作用,显示了主体地位。在贯彻落实全国农广校省校校长会精神过程中,注重修炼内功,加强内部建设,加强文化建设,思路清,抓得准,措施实,河南省农广校新班子精神和近期工作值得各地学习推广。刘天金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并就有关工作做了部署。中央农广校副校长田桂山、齐国及有关处室负责人出席了座谈会。
刘天金指出,农广校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要上新台阶,必须以文化建设作为根基,要把农广文化作为基因符号植入到农广体系、农广队伍和服务对象之中,加强农广文化内涵建设,真正发挥农广校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刘天金强调,在新型职业农民大发展、大作为的新时期、新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好韩长赋部长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农业部党组的要求,当前要切实抓好三件事。一是抓体系建设。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要充分发挥“国家队”的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支撑的专业化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平台,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县域1个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统筹协调、几个(N)以农广校为主体的教育培训机构互补共担、若干(X)分布在农业产业链上的现场教学基地(田间学校)延伸覆盖的“1+N+X”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网络,全面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力。以农民科技教育中心为主体,充分运用好多元化、社会化作用,形成合力,形成影响力,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工作落实到县域农广校中。产业链上的田间学校主体要有形象、有内容、有机制、有作用,要见成果出实效。河南省农广校在田间学校的构建上做了积极探索,下一步要加强机制模式研究,统筹管理,提升质量,扩大影响力。中央校将抓紧研究制定田间学校的建设标准、命名规范、指导意见和运行机制等,打造统一的体系形象。二是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广校要充分发挥“一主多元”教育培训体系的作用,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机制新模式,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抓好、抓实、抓出成效。要主动做好与农业行政部门的工作对接、服务对接和项目对接,进一步形成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整体合力。农广校要多承担、承担好工程培训任务,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机制新模式,把农广校打造成面向亿万职业农民的“全程保育式”新课堂,以“育人”的理念开展系统培训、全程服务。三是抓中等职业教育。大家必须有这样的清醒意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农广校更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形势大好,方向明确,但是困难重重,可谓“曙光在眼前,困难在跟前”,国家也正在积极探索招生注册和资助政策,河南省有良好的工作基础,要敢于突破,千方百计想办法,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稳定中专教育,为全国的突破作出新贡献。
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启动以来,河南省农广校紧紧围绕张桃林副部长讲话精神和工作部署,第一时间传达贯彻,第一时间与省厅有关部门对接,第一时间下发文件部署,对构建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N+X”基础平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重点聚焦体系建设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设计,迅速推进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N+X”基础平台的构建,把农广校的网络向广度和深度延伸,把农民田间学校办在农业产业链上。一是省农广校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结构、分布和数量,掌握全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具体情况,为精准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N+X”基础平台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下发《关于建设农民田间学校的通知》(豫农播培〔2014〕39号),对建设农民田间学校的意义进行了全面阐述,对如何操作进行了详细说明。树立“抢先占位,抢滩登陆”意识,做到覆盖在先、覆盖到位,通过全覆盖,把农广校阵地拓展到更广领域。三是设计田间学校的校牌;四是起草了农民田间学校管理制度(草案),制定了组织构架图及校牌编号规则等;五是制定挂牌建设田间学校的行动方案;六是组织全省田间学校授牌活动,截止目前,全省农广校中的18所省辖市分校已挂牌的有12个,10个直管县(市)分校已挂牌的有5个,全省共计挂牌近1000个。同时积极推进夏邑县、西平县、漯河市等3个县、市试点,初步实现了基础平台专业化、多元化和“一主多元”体系具体化的构建。在初步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下一步河南省农广校将紧紧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河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