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绿化荒山:调水源头播绿人
站在河南省淅川县凤凰山上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林海碧波荡漾,群山怀抱中,一湖清澈剔透的丹江水映照着蓝天白云、绿树青山……
“当年可不是这样子,有段顺口溜说得真实:山山和尚头,处处鸡爪沟;有地尽石漠,下雨泥横流。”县林业局长武建宏说。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淅川县是水源地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最为敏感的区域,是中线工程的蓄水池和“水龙头”。为绿化荒山,呵护水源,多年来,渠首人一年到头依时整地、栽植、管护,用汗水浇绿了一座座荒山。
35支造林专业队,保证每年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
“这是在荒山石缝里造林,大家一定要深挖穴,浅栽种,先填入一层表土,再放下土球,捣实后让树苗喝饱水……”日前,金河镇山根村,53岁的王平正指导他的队员栽树。他身后,一棵棵青青的树苗在寸草难生的石缝中顽强挺立。
2012年春,王平回到家乡承包石漠化荒山1万余亩,组织百名群众一年四季专职植树造林。
石漠化荒山山穷、土瘦、水枯,绿化难度大。如不及时有效治理,会严重影响丹江口水库水质。没有栽树的坑,他在石头窝上炸;没有土,他人工扛土上山;没有水,他用肩挑水浇灌。
王平的干劲,激发了村民的热情。当年就栽下3000余亩树苗,硬是把“不毛之地”的石头山建成了绿树成荫的植物园。
与金河镇一江之隔的马蹬镇马家村,马翔正在往营养基里移植绣花针般的毛竹苗。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随时都得掌控,光照强度、肥力变化,处处都得留心。为发展竹产业,马翔还成立专业造林队栽植竹苗。在他的引领下,淅川发展各类竹子2.1万亩,10余座荒山披上绿装……
为构筑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的“生态屏障”,近年来,淅川县通过市场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和力量参与造林。目前,全县共活跃着35支造林专业队,每年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造林合格面积连续7年位居河南省第一。
造一片,护一片,让林子更绿,江水更清
造一片、护一片,林子才能活一片、绿一片,丹江水才能清一点、甜一点,水源地的护林员深知其中的道理。
翁建民是一名护林员,管护着西簧乡6万亩山林。20多年来,他每天走40多里山路,硬是在山林中踏出一条条小道。
2000年前后,山区农民发展袋料香菇,亲属找翁建民想放几棵树,“不中,这可是涵养水源的林子!”他回绝。朋友盖房子砍掉两棵树被他重罚,“越是亲戚越罚重点儿。”翁建民的“铁手腕”让周边群众望而生畏,西簧乡山林年年无乱盗乱伐情况发生。
“林业工作要到山上去,到地头去。”毛堂乡护林员韩建成说。
2013年除夕夜,毛堂板山沟林区着火。正吃年夜饭的韩建成放下碗,直奔五六十里外的板山沟。开辟隔离带堵截,挥舞铁锹扑火。第二天中午,山火被彻底扑灭,但韩建成的头发、眉毛、棉袄都被烤焦……
针对林区面积大、交通不便,林业管理战线长等情况,淅川县聘任400多名护林员,建立起县、乡、村、组护林员四级管护网络。精心管护换来显著成效,该县连续30年未发生大的森林火灾,乱砍滥伐林木和毁林开矿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也得到遏制。
全民参与植树,库区环绕绿色林带,水质实现优良
在造林专业队和护林员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渠首农民投入到植树造林的行列。
2012年春分时节,张建昌回乡承包荒山,村民们不理解:“都走出这穷山沟了,又回来,脑子一定进水啦!”
不管别人怎么说,张建昌只管走自己的路。
绿化荒山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张建昌掏钱雇人在山脚下打了一眼机井。
春季是植树的黄金季节,张建昌种下了第一批幼苗。春夏秋冬,花开花落。3年间,他先后栽植5700余亩。现在,山上草长密了,树长高了,他用辛勤劳动和汗水浇绿了这片荒山。
和张建昌一样,金河镇农民王更田,用了34年时间,让村后将军寨的1500亩荒山全部披上绿装。在他的带动下,当地人停止了乱砍滥伐,并主动投入到植绿的行列。2006年,老人走了,孙子王金成继承了爷爷的事业,也把家安在了将军寨上。
“近年来,渠首人以其豪迈担当和倾情奉献,植树播绿,保护和改善了水源地的生态环境。”淅川县县长赵鹏说。时下的渠首淅川,生态环境日趋向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3%,环库区森林覆盖率已达51.4%。郁郁葱葱的绿色林带环绕着一库清水,丹江口水库水质最新检测评价结果显示,库区水体均达到Ⅱ类水质,始终保持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