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山深处 河南洛阳侨界企业家帮扶贫困村
中国侨网嵩县6月12日电(王秋兰白云飞)“我搞药材收集和加工,可以给大王沟对接……”“我们做钢材生意,正准备往观光农业领域转型,随后两个村都可以对接……”“村里集体经济跟不上,可以联合大户自行成立合作社发展药材、苗木规模种植”“我有个超市,村里的土特产检测合格,可以纳入采购范围……”,河南洛阳侨界企业家的代表们在走进贫困村,开展扶贫对接活动时说道。
大王沟村是嵩县德亭镇的偏远小村,虽说风景如画却贫困落后。不久前,这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城里人,然而这些城里人是洛阳市侨联和市扶贫办组织的侨界企业家代表团,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此次专程为这里的贫困村发展支招。
从德亭镇到大王沟村有25公里,道路沿河谷修筑,弯多路窄,会车都很困难,村里的土坯房数量几乎占到一半。
80多岁的梁金和老伴住在半山腰3间破旧的土坯房里。由于没有桥,他们平时只能穿过沟底干涸的河床,才能走到对岸,假如遇到暴雨涨水,就会干瞪眼出不来。看到此景,听到梁金老人的诉说,侨企洛阳远辰交通运输公司副总经理谷柄泉自掏腰包,希望能给老人补贴家用。
大王沟村里耕地不多,但林地满眼苍翠。林权改革后,每户分到的林地少则几十亩,多则上百亩。野生猕猴桃粗略估计每年能产5万公斤以上,山里的丹参、柴胡、连翘等中草药不计其数,水的矿物质含量也很高。“东西虽好,但运不出去。生态优美,却无人问津。心里急啊!”当了6年村支书的朱青吉话语间透着无奈。
与大王沟村相比,同是贫困村的大章镇闫沟村村民的日子要好过一些。5年前,闫沟村的村民们晴天走“扬灰路”,雨天走“水泥路”。今年,在扶贫、林业等部门扶持下,村里建起了核桃基地,搞起了休闲农业。去年,村里还与爱心服装企业合作,建立服装来料加工基地,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产业不大,却足以解决老百姓温饱问题。村里没有集体收入,发展公共事业只能靠吃财政,很被动。要致富奔小康,还得靠项目!”闫沟村支书晋铁旦说。
前来的侨界企业家门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当天下午,10余名侨界企业家和村干部同时挤在闫沟村村委会办公室商讨两个村的出路。“现在,老百姓基本不缺粮油,缺的是发展门路和致富项目。”洛阳市侨联党组书记夏德刚说,“贫困村资源丰富,群众朴实勤劳。大家都说说,怎么破解这个难题。”
夏德刚的话音未落,前来的侨界企业家们就开始各抒己见,结合自身的情况,纷纷为这两个的村里的发展献计策、找出路。虽然部分企业家因行业差异,无法直接参与对接,但是他们表示会积极响应洛阳市侨联和扶贫部门号召,积极参与其他领域的帮扶活动。
侨界企业家代表团的到来,为这里的贫困村村民带来了春天般的希望,离开大王沟村时,热心的村民执意让企业家们带上刚从山上采的野桑葚,以表示对洛阳市的侨界企业家代表深深的谢意。有了企业家的帮助,他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过上好日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