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水润中原 物阜民丰
2015.11.12 河南日报头版
□本报记者 张海涛
水与人类息息相关,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回眸“十二五”,我省水利建设昂首阔步、足音铿锵,极大地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基础,注定要在中原治水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水利建设总投资达1220多亿元,是“十一五”投资的4.9倍,夯实水利基础的同时为稳增长、保态势做出积极贡献;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完工,一渠清水浩浩北送;出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全面部署水利工作的1号文件,多项重大规划相继发布……
治水兴水、节水护水,五年跨越峥嵘历程,一幅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正在中原大地徐徐打开。
抑洪水大型工程纷纷上马
今年10月下旬,确保淮河安澜的大型工程——位于信阳市的出山店水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实现第一次截流。一代代淮河儿女的梦想,正变得触手可及。
出山店水库建设,是全省五年来大型洪水控制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
“甚哉,水之为利害也。”这是两千多年前司马迁的一声喟叹。在古圣先贤眼中,水之利害,关乎社稷安危。对河南而言,因水成灾始终是心腹大患。
水利专家认为,我省山区和平原分界明显,过渡地带短,每遇暴雨,山洪直泻平原,易造成洪涝灾害。肆虐的洪水,曾给中原留下许多惨痛记忆。
五年来,我省筹划和争取了多年的沁河河口村、淮河出山店、北汝河前坪水库等大型洪水控制工程陆续上马,其中河口村水库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三条河流的洪水将得到有效控制。
一座座病险水库“康复痊愈”,大大消除了防汛安全隐患,提高了水资源调蓄能力。“十二五”期间,我省已完成13座大中型、254座小(1)型、1756座小(2)型病型水库和47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达到国家规定的水库防洪标准。
一条条江河变得水畅堤固,补齐了防洪排涝的短板。全省开展了贾鲁河、伊洛河、北汝河等6条重要支流和362个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累计治理河长3000多公里,区域防洪能力和河流河道防洪除涝标准进一步提高,护佑着沿河3700多万人口和4000多万亩农田。
“十二五”期间,我省成功抗御了2011年伊洛河罕见的秋汛,实现防洪减灾效益149.68亿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防洪安全支持。
强农水“中国粮仓”连年增产
粮食生产,命脉在水利。要建好“中国粮仓”,水利是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
田间沟渠等“毛细血管”不通畅,或是桥涵泵闸年久失修,让浇地成了颇费周折的难事,这是过去许多农民遭遇的困境。
五年来,我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普遍得到提高,粮食安全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
结合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及水源工程建设,在省内水土资源条件匹配较好的地区,合理发展灌溉面积,新建了一批重点水库配套灌区,实施了29处大型和31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新增和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900多万亩,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先后实施154个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我省列入国家粮食核心区的95个产粮大县实现了全覆盖。
同时,我省持续20多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表彰活动,充分调动全省各级大干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兴“五小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建设的新变化,农民的感受最直接。滑县小铺乡常庄村民常贡海曾这样感慨:“现在浇地真方便,一个人刷刷卡就行了。过去几个人忙活一晌也浇不了一亩地。”
我省水旱灾害频仍,但农田水利设施为“中国粮仓”铸就了坚实的丰收基础。据初步测算,今年全省粮食总产有望突破1200亿斤,实现十二连增。
保供水城乡百业活力充盈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生产生活须臾不可离。为确保供水安全,我省通过建设水源工程、调水工程及连通工程,建立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不断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家住郑州市紫荆苑小区的陈凤英老人,今年夏季用水高峰期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接水了,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带来的新变化。丹江水让郑州市的供水更有保障,市自来水公司今年接到的用水投诉明显下降。
我省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主战场,中原成则中线成。河南段渠道最长,约占总干渠长度的一半,此外,还面临着工程难度大、开工晚、移民征迁任务重等棘手问题。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集全省之力确保工程顺利推进。16.54万移民舍小家顾大家,远赴异乡。十万建设者在河南段千里干渠上集结,全力以赴、克难攻坚,千秋伟业如期完工。
如今,清清丹江水不息奔流,润泽广袤华北大地。我省已有33个南水北调配套水厂正式“上岗”,7亿多立方米丹江水为沿线城乡生产生活注入强劲活力,1500万群众受益。按照规划,我省今后年均受水37.7亿立方米,中原发展有了更坚实的水利支撑。
长期以来,部分农村地区群众饱受水源短缺困扰,此外,由于工业污染和地质原因,还有许多农民面临水质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我省全力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一座座村庄告别了用水难、用水不安全的历史。
全省采用城镇供水管网延伸、兴建中心水厂、分散供水等形式,形成以大中型集中供水工程为骨干,单村、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为补充的农村供水网络,3000万农村居民和630万在校师生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是全国任务最重、要求最高、成效最大的省份。
用好水三条红线守住家底
我省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有人曾这样形象地描述:如果世界人均水资源是一满杯水的话,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过是一个杯底,而我省的人均水资源仅仅是杯底的1/5。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用水需求与日俱增,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河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十二五”期间,我省着眼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及考核办法,并完成全省18个省辖市、10个省直管县(市)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能力“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分解落实,构建了覆盖全省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政策制度体系、控制指标体系、责任与考核制度体系,河南水资源开发利用进入以量定需、严格管控的新时期。
“三条红线”守住家底,用水方式加快转变,水生态保护持续强化,我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建设美丽河南提供了水生态环境支持。
“小区每个月可节水2000多吨。”郑州市玫瑰花园小区项目负责人卢振声说,该小区建设了一座污水处理站,能将洗浴洗衣用水回收利用,同时景观湖靠收集雨水补给。
郑州、安阳等5个城市成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全省用水效率明显提升,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减少10%以上,节水水平居全国先进行列。已拥有5个国家级、10个省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
当时间的脚步行至今天,中原水利建设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组数据描绘出未来水利建设的步伐:到2020年,全省供水能力达到290亿立方米,用水总量控制在282.15亿立方米以内,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不低于0.62……
“‘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化水利改革,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河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在省水利厅厅长李柳身的话语中,未来五年的中原水利图景让人满怀期待。
■专家点评
水利建设为中原强基固本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谷建全
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依水而生,一部中华文明史,从某种意义而言也是一部中华治水史。
今天,水利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还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我省是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旱灾害频仍的地区,水利建设意义重大。《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把水利列为六大基础之一,作为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全力推进。
农业的命脉在水利,水利对“中国粮仓”的作用至关重要。“十二五”期间,我省水利建设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核心区建设提供了越来越坚实的基础支持。同时,水利建设不断提升我省的防洪减灾能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优化修复水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水利是多箭齐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水利工程具有面广量大、产业链条长、提供就业能力强的特点,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我省经济稳增长、扩内需能起到明显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同时,水利投资也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具有打基础、谋长远的作用,强化水利基础能力建设将有利于培育发展新优势。“十二五”期间,我省加快水利建设步伐,为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蓄了更大后劲。
今后,我省水利建设的进一步提速、水利改革的继续深化,必将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更加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