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推进“双基双治双安”建设 奠定中原更加出彩基石
□余正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重视基层、加强基础是我们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坚持重心下移、大抓基层,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制度建设“双基”为基本保障,以推进法治和德治“双治”为基本途径,努力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双安”基本目标。从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完善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从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一批关系基层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得到较好处理,大量矛盾在基层化解,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一个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总引领、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探寻之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坚实。
精心谋划找准基层建设科学化路子
省委谋划提出“双基双治双安”建设,有一条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的清晰脉络。
2013年7月26日上午,省委党校,省委书记郭庚茂作“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做为民务实清廉表率”的专题辅导报告。他谆谆告诫在座的各级党政干部说:“我们很多工作落实不到位,很多事情矛盾上升,重要原因在于基础力量相对薄弱、基础工作没有抓好。应该沉下心来,坚持重心下移,下气力打好基础,下功夫抓好基层。”
2014年1月,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郭庚茂首次对“双基双治”建设内涵作了深入论述,所谓“双基”,就是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决策机制和矛盾调解化解机制;所谓“双治”,就是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促进农村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提高。
同年6月25日,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在省委党校开班,郭庚茂在开班式上作专题辅导报告,第一次完整阐述“双基双治双安”。要强化“双基”,抓好基层、打牢基础。抓好基层就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确保有人管事、有人服务;打牢基础,就是在基层建立健全民主科学决策、矛盾调解化解、便民服务和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四项基础制度。要推进“双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促进公平正义。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知荣辱、明善恶、重品行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要着眼“双安”,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及作风建设的落脚点和检验标准。
“双基双治双安”建设内涵十分丰富。从哲学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目标是双安、途径是双治、保障是双基。而“双基双治双安”也成为平安河南、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着眼“双基”建设,大抓基层打牢基础作保障
省委要求各级党组织着力强化“双基”,抓好基层、打牢基础,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核心,真正把基层组织建设成群众离不开的“家”。
抓好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正如郭庚茂指出的那样,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除了要解决“四风”问题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基层基础工作做好。“双基”工作做好了,很多矛盾和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或缓解。省委把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基层工作的重中之重,促使基层党组织工作重心由管理转向服务,同时注重提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公共服务水平,力求把为民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每个“神经末梢”。
广泛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省委把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作为“双基双治双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评比标准,开展创建活动。省委常委集中听取了各省辖市委书记述职,郭庚茂逐一点评,市委书记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全省自上而下对18个省辖市、158个县(市、区)和2442个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开展“过堂式”述职,树立了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
持续推进“三级联创”活动。由河南创新推出的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受到中央充分肯定。“我们村从‘三级联创’中尝到了甜头。”杞县傅集镇党员赵继营说,该镇在杞县开展的党组织“下乡‘结对子’、上门‘认亲戚’”联系帮扶活动中,形成了“党员+农户”、“公司+农户”的共同致富新路子。赵继营联合村民建起200亩的花卉基地,一年收入100多万元。近年来,省委连续6次对“三级联创”活动进行表彰,共表彰131个(次)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552个“五好”乡镇党委、5001个“五好”村党支部、109个村党支部书记,大抓基层的氛围日益浓厚。
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自2010年起,全省近万名机关干部到4736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8102个贫困村、105个帮扶重点村任第一书记。他们扎根基层,给农民当主心骨,为村里谋致富路,架起了党心民意沟通的桥梁。省委组织推广运用兰考“六步工作法”,以选派整顿团队、研制“村情五图”、部门集体会诊、制定整改方案、评估整顿效果、落实责任追究为主要内容,对全省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健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长则建制”的后进村转化机制,使基层组织在扶弱培强的同时,晋位升级、发展壮大。
大力加强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说一千道一万,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关键是党组织书记的问题。省委要求采取“两推一选”、组织选派等方法,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发挥先进典型带动作用,深入开展学习县委书记榜样焦裕禄、乡镇党委书记榜样吴金印、村党组织书记优秀代表李连成的县、乡、村三级先进典型活动;健全激励机制,落实基层带头人“一定三有”等政策措施,打通农村基层干部与公务员队伍之间的政策壁垒,使他们有劲头、有干头、有奔头;实施“一好双强”工程,选拔培养“政治素质好、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一好双强”村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干部。目前全省村“两委”班子中“一好双强”带头人占79.6%,党员有致富带富能力的占61.2%,成为农村发展进步的“领头雁”。
切实提高基层自治能力。省委强调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切实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基层自治能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深入贯彻居委会组织法、村委会组织法,依法保证群众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郑州市完善“家庭法人联户代表制”,实行“一户一代表、十户一联合”,激活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拓宽村民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管理的渠道,创新和完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打牢基础,建立健全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要“软硬兼施”,不仅要提高基层经费、基层干部待遇,改善基层办公场所条件,更要建立健全制度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健康顺利运转。省委着眼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具体化、实践化,把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作为大事来抓,切实改进党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实践证明,基层四项基础制度搞得好的地方,也都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搞得好的地方、比较坚强的地方。
完善落实基层民主决策制度,解决群众民主权利保障问题。修了10多条路,拆了100多间房,尽管没有1分钱补偿,但中牟县黄店镇灼王村却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现象。这得益于该村充分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整个决策和实施过程公平公正公开,村民服气,自然就不憋气。“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已经在全省推广开来,在农村基本全覆盖,在80%左右的行政村得到了较好运用,并向社区等领域延伸,逐步实现社区、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大大提高了基层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
完善落实基层矛盾调解化解制度,解决好公平正义问题。坚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让群众感到不公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评理、有地方处理,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公平正义。全省各地广泛建立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中心(工作室),建立健全矛盾调处化解队伍,力争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难事不出县(市、区),在基层就地解决矛盾纠纷。仅许昌市就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中心(工作室)2300个,排查矛盾纠纷30318起,化解矛盾纠纷30103起,化解率99.3%。
建立健全基层便民服务制度,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给有特长的党员开设工作室,郑州市上街区凭着这一创意,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省各地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建立县(市、区)、乡镇(街道)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党员群众综合服务站、村民组(小区)便民服务点,建立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一门式”、“一条龙”服务。各地创新服务方式,或推出党员志愿服务,或开展巡回服务,采用流动服务站、便民服务直通车等形式服务群众,或推行代办服务,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陕县把服务群众做好事、发挥模范作用等情况作为积分依据,每季度开展一次积分评比,有效调动了农村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各地还积极创新服务手段,努力做好互联网时代下的群众工作。如建立基层网格化管理机制,完善网络服务平台,积极探索运用网站、QQ群、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信息化手段为群众提供网上服务等。信阳市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创建了“互联网民声手机短信平台”,全面受理群众以手机短信方式表达的诉求和意见建议。做到用分秒刻画效率、用信息记录作风。一年来,共收到群众短信32920条,按期办结率达97%,群众满意率达92.3%,群众形象地称之为“信阳民声110”。
建立健全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制度,解决好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侵害群众权益的问题。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有关制度,构建教育、管理、公开、监督、惩处“五位一体”的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制度体系;实行公开透明的监管方式,积极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对于基层党员干部违法违纪问题和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做到有人管、有人制止、有人纠正、有人追究;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创建活动,弘扬廉政文化,提高了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
建立健全党建制度体系。省委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深入推进“双基双治双安”建设中,提出和构建了“4+4+2”党建制度体系,即在基层建立健全四项基础制度的同时,在县以上机关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干部选拔任用和反腐倡廉四项基础制度,在各级党组织和国家机关建立健全权力规范运行和全面从严治党监督检查问责两项机制,努力探索管党治党、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推进“双治”建设,创新治理弘扬美德树新风
省委认真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着眼“双治”基本途径,着力推进法治德治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双治”中,法治是刚性手段,德治是柔性措施,二者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夯实基层。“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对全面依法治省进行安排部署,突出基层法治建设,强调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实践中,河南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如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义马经验、固始县领导包案下访接访等,健全了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凝聚了基层崇尚法治、厉行法治的强大正能量。
着力增强全民法治信仰。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省委不断加强基层普法教育和普法队伍建设,健全普法教育组织领导体制机制和考核评估制度,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营造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全省累计建成法治文化公园、广场、街区、长廊等2439处,法治宣传栏4.8万个,设立“法律图书室(角)”近5万个,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积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基层各项事业和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完善大调解机制,加强社会防控体系综合建设,改进社会治安管理方式,开展“办案下基层”以案说法活动,全面推行“一村一警”工作机制,探索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发挥法律“明白人”作用,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精神发源于河南,是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省委结合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向焦裕禄学习活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深学、细照、笃行,积极践行“三严三实”,思想受到震撼,灵魂经过洗涤,自觉守正修德。坚持从我做起,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为官,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受到了总书记批示肯定。
着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学习老典型,争当新先进,河南号召向史来贺、红旗渠英雄群体、邓州编外雷锋团、新乡英模群体等老典型学习,推出了裴春亮、张伟等一大批闻名全国的道德模范、最美村官、最美乡村教师等基层先进典型。河南注重运用先进典型身上所体现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营造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尚。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省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家庭、进学校、进农村、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崇尚道德、重视修德,自觉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中吸收养分,善养浩然之气。巩义市、嵩县、息县和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等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形成了良好道德风尚。
着眼“双安”目标,增强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的发展中人口大省,省委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着眼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不断增强人民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切实增强人民安全感。走在濮阳的大街小巷,总有一双双“眼睛”像卫士一样守护着你,这就是深受市民欢迎的“满天星”视频监控系统;开封组织各相关部门和食品企业,打造“食品安全宣传文化长廊”,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这些举措,是全省打造平安河南工作的缩影。通过一系列措施,保障了人民群众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等多层次的安全需求。此外,河南还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一批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得到化解;通过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成员的遵章守规意识,社会秩序井然。
切实增强人民获得感。获得感源自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一方面,通过改革发展让群众获得更多物质收益。去年,全省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91元、实际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9416元、实际增长9.4%,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另一方面,让人民群众在精神上有梦想、有追求,享受到更人性化的民生服务和公平公正的权利,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从而赢得出彩人生,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切实增强人民幸福感。幸福感是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河南坚持把服务群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十项重点民生工程”,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增强人民幸福感。去年,河南财政蛋糕切给民生的份额进一步加大,支出达到4506亿元,城乡居民可以免费享受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等事业全面发展,使人民更加富裕和更有尊严、更体面地幸福生活。
“双基双治双安”建设成效显著,基层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通过“双基双治双安”这一有效载体,省委真抓实做,注重实效,走出了一条加强基层全面建设、实现长治久安的新路子。
基层建设全面加强。省委组织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化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五个一”活动,评选表彰10名“焦裕禄式好干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好干部”;深化对红旗渠精神、新乡先进群体、南水北调移民干部群体的学习教育,树立了一大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进典型;集中整顿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初步形成了后进村转化机制;普遍轮训了基层党组织书记和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重视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和自治水平。
基础建设持续完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现全覆盖,建立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平台26万个,普遍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群众活动,组织农村无职党员认岗承诺、志愿服务群众,夯实了基层基础工作。
法治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促进全民树立法治信仰、增强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基层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全省有4个省辖市、17个县(市、区)、23个单位、9个普法办公室、49名个人被全国普法办表彰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78个行政村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位居全国前列。
德治建设氛围浓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不断加强道德建设、诚信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人物”和“最美村官”、“最美家庭”、“最美教师”等评选活动,在全国出现了河南好人现象,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文明河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河南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实施民生工程建设,2014年全省保障房开工总量和棚户区改造任务完成量均居全国首位,农村危房改造超额完成12万户的目标任务;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4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7%,低于4.5%的控制目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90万人;全省参加新农合农民8266万人,参合率达到98.77%。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全省基层和行业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实现一村一警长效机制全覆盖;积极做好信访工作,实行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主动下访,健全依法维权机制,全省信访总量、赴京访量、赴京非访量均下降,信访秩序明显好转;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社会更加安定有序,人民群众安全感得到增强。
刚刚闭幕的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总体部署,以加强“双基”建设为重点、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再启新的征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以严的标准、实的举措深化“双基双治双安”建设,一定会锻造党在基层的更加坚强领导核心,我省基层基础建设一定会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