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持续打好粮食生产“王牌”
多灾之年总产稳中略降
我省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常年粮食总产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是“一大优势、一张王牌”。
今年粮食生产在多灾之下取得如此成绩,殊为不易。夏粮生产先后遭遇冬前低温寡照、冬季冻害、赤霉病较常年偏重发生、收获期大范围持续降雨等多重灾害。秋粮生产过程中,局部地区又受到了洪涝灾害、持续高温等不利天气影响。
面对灾害,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积极应对,科学抗灾。省农业部门立足自身职能,强化部门合作,注重上下联动,全省1.3万名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把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
全年粮食产量比上年略有减少,其中秋粮减少17.1亿斤,一方面是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省积极调整秋粮种植结构,玉米播种面积15年来首次下降。
粮食一时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性问题,但粮食安全是战略性问题,粮食生产滑坡容易上坡难,保持粮食产能这根弦决不能放松。
持续发力保持产能稳定
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一方面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对河南有要求,中央领导也对河南的粮食生产寄予厚望。另一方面,我省有1.08亿人,粮食自身需求很大。此外,我省也需要更多的优质原粮。因此,河南在保证粮食产能稳定上,时刻没有放松。
我省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高标准粮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高标准粮田项目区内,已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农机化、科技优的粮食生产新格局。截至8月底,全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5075万亩,累计投入资金525亿元,建成区内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粮食生产科技含量持续提高,全省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玉米机收率达7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小麦机播率达到96%以上。此外,深耕深松与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受种粮收益持续下降、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和政策的激励效应递减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民种粮投资投劳的意愿下降。为稳定粮食生产,我省一方面严格落实好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的收入预期;另一方面用足用好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产粮大县奖励资金394亿元,奖励资金进一步向商品粮大省、粮油调出大县倾斜。
如今,在中原大地上,高标准粮田、支农惠农政策、稳产增产高产技术等一系列举措,激发出粮食生产内生动力,让河南粮食生产这个“王牌”熠熠生辉。
农业供给侧改革号角吹响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群众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粮食市场需求趋于多元化,粮食供求呈现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一、二、三产业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这将推动劳动力因素在产业间转移,促使资源在产业间重新配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河南正在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过去以单纯追求产量为主的发展模式,向产量与效益并重、生产与生态并举的发展模式转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省要在确保粮食产能稳定的基础上,还要在‘稳粮增收可持续、提质增效转方式’上下大力气、有新突破。”省委政研室农村处处长王民选说。
如今,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号角已经吹响,正在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畜草、优质瓜果,实现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发展产业化。
今年秋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中,我省压缩玉米种植面积,部分地区玉米改种大豆、杂粮等粮食作物,另一部分改种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同时,结合畜牧业发展情况,以养定种,推进玉米粮改饲,扩大青贮玉米面积,提高效益。
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我省将滑县、永城市、延津县、内黄县、濮阳县、浚县、淮滨县、息县等8个县(市)列为试点,在豫北发展强筋小麦,在豫南发展优质弱筋小麦。
通过与中储粮、加工企业紧密结合,优质小麦实现单种、单收、单储,产销一体、优质优价,提高了种粮农民的收益。今年全省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超过420万亩,收购价高出普通小麦市场价10%~15%,每亩为农民增收100元~150元。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出彩,河南粮食生产高起点上铿锵前行,必将在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中奏出时代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