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力量”助推哈密稳步向前
“疆电外送”哈密至郑州直流输电工程。(蔡增乐 摄)
从2010年起,一千多名中原儿女为了边疆的发展,来到茫茫大戈壁。他们“携中原之精华,援哈密之所需”,创新模式,精准援疆,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多个援疆领域位居全国19个援疆省市前列。
对河南这个经济并不算发达的省份而言,5年来援疆工作亮点频现,得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哈密普通群众的认可,实属不易。
产业援疆的供给侧改革
初夏的淖毛湖,哈密瓜地里一片翠绿,正在侍弄瓜秧的哈尔赛村村民买买提·热合曼说:“现在心里有底气了,好的嘛运到内地,次的嘛,送到冰雪果业。”
淖毛湖是哈密瓜种植基地,过去因物流不畅,瓜农卖瓜难,品相不好的白白扔掉,瓜农增产不增收。
援疆干部到来后,发现哈密瓜、哈密大枣等当地农产品销售困难,便联合河南省供销社,在郑州组建了新疆哈密农产品(郑州)交易馆,实行线上线下交易,打通了新疆农产品向内地流动的通道。
对于白白扔掉的次品瓜,援疆干部则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与当地企业家一道,组建冰雪果业,生产系列瓜酒,“吃干榨净”哈密瓜。同时借助漯河双汇全国营销平台,很快打开了销路。
买买提给记者算了算账,仅此一项,每亩多卖一千多块呢。
“河南援疆在产业上,顺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创新模式,主动与供给侧改革对接,破解了影响当地发展的诸多难题,实现了产业转移和互利共赢。”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哈密行署副专员刘英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河南援建的产业,多集中在新能源、新装备领域:
2014年建成投用的哈密至郑州±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至今已为河南输送50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实现了哈密资源就地转化升值,突破新疆能源外送瓶颈;
郑州弗光太阳能、洛阳双瑞风电等一大批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落地哈密,突破当地新型产业发展瓶颈;
民族刺绣、食品加工等一批创业就业工程的实施,突破少数民族群众就业瓶颈。
6月5日,在哈密与连霍高速之间36平方公里的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里,“河南援建”四个大字随处可见。走在笔直的园区中心大道上,刘英锋格外自豪:河南援疆促成签约项目100多个,落地40多个,到位资金260亿元,产业援疆走在全疆前列。
民生援疆的精准化效应
静静的湖水,青青的草原,高高的雪山。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海子沿村的定居兴牧房,就坐落在这样的环境里。6月3日,235号住户吾热斯铁木·库肯拉着记者的手,看他家的卫生间、热水器、暖气片,“再也不怕冬天,不怕脏了。”他说。
哈密的少数民族多游牧,生活条件艰苦。河南安排大量资金,五年共建“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房4.02万套。“十三五”期间计划再建近万套,让每一位牧民都能住上舒心房。
哈密所需要的,就是河南援疆所关注的。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提供的材料显示,河南实施精准援疆,90%的资金用在了民生上。
对于哈密市西山乡的王进元来说,过年期间生病的经历,至今想起来就像在做梦。
今年农历正月初十,王进元支气管炎发作引发心梗,因大雪封山,只能送到乡卫生院。乡卫生院立即启动远程医疗会诊,河南呼吸、心血管专家隔空指导,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
哈密医疗设备落后,医疗人才缺乏,百姓看病难。河南不遗余力,共在哈密实施医疗卫生项目24个,实现了远程医疗会诊乡镇全覆盖,组建了当地的肿瘤医院,并推动哈密中心医院建成当地首家三甲医院……
加强硬件的同时,河南援疆更注重软件,不定期选派河南名医到哈密坐堂,对伊吾县进行全民体检,开办临床医学类研究生班,5年共派驻医生350名。哈密卫生局党组书记王炜说:“河南医生救治、预防、培带三手抓,让哈密诊疗技术逐年提高,百姓的发病率连年降低。”
教育上的投入,则占整个援疆资金的23%,力度空前。据哈密教育局副局长张玉明介绍,河南共实施教育援疆项目23个,新建幼儿园25所,新增双语教学班402个,实现了哈密地区全部乡镇学前“双语”教学的全覆盖,哈密所有少数民族学生与河南学生全部“手拉手”结对帮扶,这在全疆,也是绝无仅有的。
哈密高等教育缺失,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现更名为河南工学院)等4所河南高校,则组团援助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助其成功专升本。高学历人才短缺,河南援疆则连续开办了教师教育研究生、临床医学类等三个研究生班。
新疆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哈密市委副书记刘金山亲任村第一书记,扶贫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黄土场村。所有援疆干部则至少一对一扶贫,伊吾县在河南的支持下,已在新疆率先脱贫。
一位专家在调研后说,凡是哈密所需,河南必出手!河南援疆,精准、到位!
文化援疆的最大公约数
首次实现现代交响与传统豫剧唱腔相结合的交响合唱《朝阳沟》,5月底在兵团十三师文体中心连演三场,场场爆满。指挥吴涛说,河南有好的精神食粮,必忘不了边疆的民族兄弟。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河南,其品牌电视节目《汉字英雄》、《梨园春》、《武林风》等多次走进哈密及兵团,大型现代豫剧《全家福》和经典豫剧《朝阳沟》则在哈密开展了“河南优秀舞台剧目演出周”活动,并在全疆巡回演出,还有木版年画展、《汉字》展、洛阳剪纸艺术展,哈密人说:“我们永远也听不厌、看不烦!”
尤其是焦裕禄精神的传承者——维吾尔族老人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被发现和宣传,则把两地精神文化的交流推向了高潮。
2015年,在哈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邀请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等来作报告。正是因这场报告会,46年践行焦裕禄精神的阿布列林被发现和宣传。
随后,河南援疆又促成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与哈密地委党校、十三师党校结对共建,实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在边疆地区弘扬传播常态化,哈密成为全疆红色教育基地。
以多元文化聚集为特质的哈密和中华文化发源地的河南,在文化的交集中,找到了最大的“公约数”,即中华文化之根、中国精神之魂。
“送大戏,办栏目,建场馆……”兵团十三师副政委张明胜这样评价河南文化援疆:“大手笔”不断,在给边疆送来精神文化盛宴的同时,于无声处,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认同。
河南、哈密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交流交往交融,推动哈密各项事业稳步向前:
对口援疆5年,是哈密和兵团十三师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哈密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
连续5年,哈密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疆各地州市中名列第一,并被命名为新疆“平安地区”。(本报记者 阙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