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制造”爬坡过坎亟需综合施策四点着力
新华网河南频道3月28日电 (记者付昊苏 李鹏)多年以来,河南制造业大而不强,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高附加值产品少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进入经济新常态,河南以二产为主的的经济下行压力陡增,政府为推动制造业结构转型,增强发展后劲,先后出台一系列发展计划,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河南制造”仍面临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配套不完善、人力资源匮乏、技术创新服务欠缺等方面的制约。一些干部和专家认为,河南亟需综合施策,在创新驱动、产业集聚、开放带动和龙头培育四点着力,为制造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双向输血 河南制造“抱团取暖”
在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的同时,为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河南通过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双向输血、产业集聚“抱团”取暖的方式,实现制造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作为不沿边,不靠海的人口与农业大省,河南的制造业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万亿元,居全国第五位。
——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近年来,河南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富士康的落户,使郑州航空港智能终端产业逐渐壮大,在其带动下,区内逐渐集聚了酷派、信太、中兴、创维等知名企业,集合了代工商、配件商、模具商等重要环节。2014年前11个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手机产量首次突破1亿部大关,预计全年该区手机产量将达1.4亿部,占全球手机供货量的八分之一。
——对外开放,拓宽市场边界。航空港,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快速集中布局,航空、铁路、公路口岸以及跨境贸易等功能日趋完备。郑州航空港、郑欧班列的多式联运体系,正从陆空衔接起一条通向世界经济体的“新丝路”,郑州也逐渐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便捷安全通道。
——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组织形态。近年来,河南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综合载体功能持续增强,全局带动效应日益显现。在遍布全省的180个产业集聚区里,“雁阵效应”、“龙尾引龙头”逐渐形成产业集群,集聚效应逐渐显现。电子信息产业的集中度,就从2011年的65.5%提升至2014年9月的78.8%。
各地围绕自身产业优势,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或集群引进、或壮大龙头、或延链补链,培育壮大了航空港智能终端、长垣起重机、民权制冷、柘城金刚石、内黄陶瓷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2014年1-8月份,180个产业集聚区中有89个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有28个产业集聚区超过200亿元,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则超过900亿元。
制造业大而不强 爬坡过坎面临诸多制约
推动制造业发展,是河南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和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承接产业转移、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对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记者在调研采访中了解到,河南制造业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发展中也面临诸多制约,如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配套不完善、人力资源匮乏、技术创新服务不足等。
河南工业中重工业和资源性工业比重大,资源能源类行业占据了规模前10位行业中的6个席位,总体而言仍属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经济发展范畴,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河南最大的民营企业金龙铜管年产值超过100亿,但利润却只有2-3亿。
这种工业结构决定了河南工业投资规模大、沉淀成本高,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结构调整优化的难度更大。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说,资源常常被认定为天赋优势,而长期过度依赖这种优势,却有可能成为转型升级中的拖累,资源优势甚至成了“资源诅咒”。
除了工业结构偏重这一现实状况带来的转型升级困难,河南制造业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诸多制约。
——主导产业不突出。一个地区往往着力发展多个产业,产业布局仍相对分散,政府扶持难以聚力。以新乡市高新区为例,既有以生物药品、化学药品为主导的新医药产业,也同时发展以数控设备、军工航空装备、电动汽车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产业。
记者了解到,河南180个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涉及装备制造的达79个,涉及农副产品加工的34个、食品加工的32个、纺织服装的27个。各地产业发展存在较强的产业同构性,优势不突出,差异化、互补性仍偏低。
——产业配套不完善。政府在引导产业相互对接配套、链式发展方面仍有欠缺。三门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是中国铝合金车轮行业中规模最大的生产企业之一,年生产能力为400万只。目前,该企业准备扩大生产规模,但一个担忧却摆在眼前。
记者了解到,三门峡有多家制铝企业,但考虑到价格差异,戴卡轮毂的原料长期从外地获取。“我们期待直接使用当地铝厂生产的液态铝,省去铝厂冷凝制锭和我公司溶锭的过程,降低制造成本”,该公司行政管理部副部长李海波说,“但液态铝运输要求较高,运输距离一般不能超过3公里,政府能否做好企业之间协调、配套仍是未知数,这让我们颇为担忧。”
——人力资源匮乏。戴卡轮毂公司目前还面临一个难题——招工。“厂里一共1300多人,2014年流失了200多人”,李海波说,企业提供的待遇在当地属于中上等,但还是留不住人,工人来了又走,也增加了培训员工的成本。记者了解到,该企业面临的困难在河南制造业企业中具有普遍性。
王永苏认为,河南的城镇化率较低,虽然工厂大多设在城市,但大量工人却并没有在城市安家,他们对城市、企业没有归属感,这是企业工人流失率较大的主因,而这也不利于培养熟练的产业工人。
——技术创新服务不足。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河南知名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但该企业的所有核心技术几乎都是由外国引进的。企业负责人说,他们也希望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但目前来看并不现实。“科研人才的缺乏不足以支撑,按照普遍情况,一项新生物技术的研发投入往往超过10亿美元,这仅靠企业自身是难以承受的”。
河南新乡市工信局副局长张新福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河南近年来却忽略了企业的内涵发展。“政府对于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太少了,河南省工信厅2013年对于企业技术改造的经费资助只有5000万元,就这么点经费,2014年还被砍掉了。”
专家建议:四点着力 综合施策 营造良好环境
在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在满足国家在信贷投放、土地供给和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新要求的前提下,河南的制造业如何逐步破解结构性矛盾、实现产业层次的优化升级、实现制造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摆在执政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一些干部和专家建议,河南应在创新驱动、产业集聚、开放带动和龙头培育四点着力,综合施策,为制造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认为,对于河南来说,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仍有较大空间,应抓住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机遇,有针对性地引进产业层次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大的龙头型企业。但同时也需要鼓励、扶持本土企业的技术革新,用创新驱动内涵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核心竞争力。
张新福认为,政府在支持、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营造相对宽松的氛围,宽容失败,重奖科技创新成果,同时在政策和管理层面对新技术、新产品给予快速反应,有效引导。他举例说,新乡的电动汽车产业起步较早,但政府层面直到现在仍未出台电动汽车上路行驶的具体管理规定,这让企业摸不清状况,发展逐渐滞后。
王永苏认为,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应该突出龙头带动、产业链式发展,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超百亿的产业集群。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中要由企业堆积向产业集群转变,通过实施“聚链、强链、延链、补链”工程,引导大中小型企业建立分工合作关系,提高产业的延伸度和链接度,让集聚发挥更强的作用。
耿明斋等相关专家同时指出,河南还应多方面综合施策,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强化人力资源保障,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为制造业的升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