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大:让职业农民培训“活”起来
“起初咱想干但是不懂技术。没想到能够到大学里去上课,还有国家级专家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刚刚过去的2016年对河南省舞阳县的“养鸡大王”张振刚来说,是一个丰收的年份。经过3年多的发展,他创办的舞阳县金吉禽业有限公司已成为集种禽开发、饲养、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畅销两广、云、贵、川及港澳地区。谈及成功的秘诀,张振刚将其归功于在河南农业大学接受培训的经历。
张振刚与河南省泌阳县种植葡萄的余长旺、孟州市养猪户创业带头人王恒德都有一段相似的经历,那就是都曾是河南农大职业农民培训班的学员。近年来,来自河南、宁夏、广西等10多个省区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畜牧、蔬菜等10多个产业的近1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等接受了河南农大组织的职业培训。该校齐全的学科门类、丰富的培训经验、成熟的实用技术、灵活的培训体系,让职业农民培训真正“活”了起来,使得职业农民成了“香饽饽”。
“活”的组织体系让培训转动起来
长期以来,体制不顺畅导致培训组织管理和职业农民实际需求脱节成为制约职业农民培训开展的瓶颈。拥有技术的高校专家找不到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急需技术和思路的农民找不到可以给予他们指导的平台。
为此,河南农大探索形成了从科研试验基地到区域示范基地,再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最终到科技示范户的全链条培训服务路线,把学校的科技优势、地方的组织优势和农业企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优势结合在一起,转动起来,产生了“1+1>2”的效果。
同时,该校还打造了粮食生产工程、现代畜牧业科技示范工程、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工程等六大品牌工程,将学校的老师、专家纳入其中,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为每一个有需求的职业农民提供“标靶”,使他们都能找到合适的“对象”,从而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无缝对接。
“活”的实用技术让培训灵动起来
对于当前的农业技术来说,“一药包治百病”“一招包打天下”的做法早已失效。培训需根据地区、发展定位、主打市场的差异选择对应的技术,对职业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发展规划、政策等全方位的指导。
“农业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农业产业园经营策略”“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玉米全程机械化及籽粒收获技术”……一项项灵活组合、量身定制的集成技术从实验室、论文中走进培训课堂与生产一线,使职业农民提升了技术,开阔了思路。
据统计,培训后,学员主动与河南农大开展各类科技合作达200余次,转化、运用各类科技成果100余项。有50多个学员创办的企业和合作社与学校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共建校外科研基地。
“活”的授课方式让培训生动起来
生动的授课方式能让学员们对技术入心入脑。
针对参训学员普遍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的实际情况,为使先进技术真正传得下去、用得起来,河南农大自觉创新职业农民培训方法,邀请相关专家反复研讨,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独创了“校内培训+基地实训”“集中培训+跟踪服务”“创业导师+职业农民”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举办“特优农产品展示会”、组织“水果蔬菜大比拼擂台赛”、建设“星创天地”新型农业创新创业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等。
培训的地点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会场”,直观、互动成为培训授课的关键词。跟踪服务和社会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河南农大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中,近30%成为当地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负责人,超过60%的人从事农业集约化经营工作。
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一个模式或者一种办法并非能一直管用。让职业农民培训“活起来”就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河南农业大学坚持‘厚生丰民’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当前,我校正在探索‘互联网+职业农民培训’的新模式,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培训效果及高新技术一键可查、即时沟通一键直达、产销信息一键共享的新目标。”河南农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对学校职业农民培训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