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河南农大借突出的“专项技能”入围 2011计划
04.12.2014 11:28
本文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来源: www.henau.edu.cn
2011计划重构高校创新模式
助力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领跑全国农业类院校的河南农大借突出的“专项技能”入围 2011计划
2011计划或促高校重新洗牌河南农大上榜
近日,有关“废除高校211工程、985工程”的“传闻”在网上发酵,高校是否面临重新洗牌?教育部官方否认了此说法。但是打破211工程、985工程对我国建设高校资源垄断的话题再次被人们关注,新的高校建设“2011计划”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什么是“2011计划”?“2011计划”又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两项重点工程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推动高校的科技体制改革。
省教育厅的相关专家表示,“2011计划”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核心任务,很有可能成为以后评价高校的新标签。
“2011计划”首批认定的14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分别由14所高校牵头,其中9家牵头高校是985高校、2家是211高校。
而“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是我省唯一入选“2011计划”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农业大学是全国农业院校中的唯一牵头高校,也是我省唯一一所入选的高校。
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地方高校,其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能够首批入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是河南高校科技工作的重大突破,也可以说是河南高等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河南农大既非“985”又不是“211”,作为地方性大学缘何担纲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2011计划”?
记者梳理河南农大官方网站发现,目前农大建有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唯一设在高校的工程技术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30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平台数量在全国农业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而伴随着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河南农大主持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863项目等一批国家级课题,为支撑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突破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大关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郭天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大入选”2011计划“首批建设高校提升了农大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为河南农大打造一流的农业大学,打造与河南农业大省地位相符的农业教育和带动全省高等教育机制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将发挥引领作用”。
“超级稻”+“超级麦”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挑大梁
据郭天财介绍,“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的组成单位实际上不仅有科研院校还有企业。由河南农大牵头,依托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联合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永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6家单位组成。
而“中心”目前所聘任的专家团队名单可谓“华丽”。郭天财告诉记者,目前已经聘请著名小麦育种专家程顺和院士、美国前玉米遗传学会主席Thomas教授和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分别担任小麦、玉米、水稻首席科学家。
此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中原学者等数十位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市农科院的科学家们和河南农大从事粮食生产的教授们组成庞大的专家团队。
据记者了解,“中心”下属的农业实验基地已经在全省展开布局,“超级稻”+“超级麦”正在中原沃土生根发芽。
今年9月份,在信阳市光山县,由袁隆平院士团队与河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共同建设的现代农业试验区取得了万亩区平均亩产733.8公斤的优异成绩。
“这个成绩在全国都是少见的,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对水稻大面积增产具有很强借鉴意义,第一年就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简单!”袁隆平这样评价。
河南是粮食大省,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目前平均亩产量已经超过了400公斤,不过与水稻的亩产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日前,袁隆平在农大举行的学术交流会上表示,小麦与水稻的研究有许多相通之处,需要相互借鉴学习,希望河南能够研究出“超级小麦”,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
而据记者了解,中心主任郭天财指导的修武县郇封镇“周麦27”高产示范方经专家现场验收,平均亩产821.7公斤,创我国冬小麦最高产量记录。许为钢研究员培育的“郑麦7698”在济源设置的千亩方,平均亩产752.46公斤,创同面积优质强筋小麦高产记录。
此外,2014年,中心协同单位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的15亩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为1031公斤,有效克服了今年河南夏玉米生长前中期高温和严重干旱、后期连续阴雨寡照和低温等不利天气影响,引领了河南夏玉米高产发展方向。
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河南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在河南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已经承诺连续四年每年拿出3000万元支持创新中心发展。
郭天财告诉记者,创新中心将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研发品种、栽培技术应用等方面合理分配这项资金。
食品业巨头背后的“科技之光”
“2011计划并非简单的升级,而是把原来的产学研进行了全面的拓展,目标就是要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郭天财告诉记者。
那么,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农大正在走着怎样的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产业化的道路?
河南农大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县级人民政府在河南粮食生产中是主力军,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采取“地方政府搭台、粮食生产企业唱戏、中心提供科技支撑”的校县企合作模式,在河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选取有代表性的粮食生产大县,三方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责权利,共同围绕小麦、玉米、水稻高产高效开展协同攻关。
目前,中心已经与浚县、滑县、温县、方城、长葛、光山等县签订合作协议,小麦、玉米、水稻长势良好。长葛市“3万亩2011协同创新现代农业试验区”,目前一期工程1万亩试验区已全部完成硬件设施建设任务,小麦试验田已经全部种植完毕。其他粮食作物高产高效“一田三区”目前正按规划进行建设。
中心下属各协同体单位也在技术优势方面将“产学研”一体化结合,而河南牧原、中鹤等食品行业巨头的背后都可以发现创新中心、农大、河南工大的身影。
据郭天财介绍,协同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优势在于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河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郑州粮食学院,在储藏加工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据记者了解,河南工业大学与河南中鹤现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绿色粮食储藏加工研究中心,在浚县建设了“粮食储藏加工一体化创新产业示范基地”,为该企业规划建设了粮食储藏加工一体化创新产业园,包括90万亩清洁安全原料基地,60万吨小麦玉米绿色储藏加工和20万吨挂面、8万吨速冻面食制品、3万吨馒头主食产业化和中鹤食品物流配送中心等,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行。
据了解,今年的胡润百富榜河南首富,牧原食品的秦英林也是河南农大的“老搭档”。在2012年,河南农大与31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搭建了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其中就有河南牧原食品。秦英林在仪式上介绍,牧原从1995年开始就秉承“有问题,找老师”的做法,通过河南农大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转化的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河南农大的人才提供一个教学实验的基地,实现共赢。
本文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04.12.2014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