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六旬老人辞官“复活”登封窑 32年花费2000余万

20.11.2017  15:30

提到河南登封你最先想到什么,是中岳嵩山还是少林寺?63岁的李景洲从“捡瓷片”开始,用32年时间重现这一方土地的另一种美:登封窑。他同时将失传千年之久的登封窑“白釉珍珠地划花”技艺“复活”,使其获评国家级非遗项目。图/文:刘瑶

登封散布着不少瓷器区遗址,与瓷的勾连是沿袭已久的生态。李景洲记得儿时春节家里都要“换瓷碗”,记得拉草木灰卖到窑厂做釉料,还总有把捡来的碎陶瓷片拼凑成完整瓷器的幻想。当上教师,学校旁边恰是考古发掘基地,进入政府工作,正巧在宋代烧制珍珠地的曲河镇以及登封窑青瓷集中的白坪镇,“三岁看老”、“耳濡目染”,就大概是李景洲与瓷器的机缘。(本图由李景洲提供)

“这太珍贵了,要打磨整理做好标记,赋予它文化。”1985年一次招待外省画家时,对方看到到处散落的陶片瓷片,发出感慨,被李景洲记在心里。从此,农村盖房子、修路干工程,腾起的浓浓尘土里都是李景洲“抢救”瓷片的身影。甚至顺藤摸瓜追回盗坑里瓷片的事,他都干过,就为了不放过任何“一片历史”。(图为古老的剔刻划花技艺和创新的水墨瓷)

李景洲散尽家财,还得罪了想要瓷片做纪念的朋友,“不愿放手,”他说,复原一个窑口需要大量的标本去分析其规律、类别、材料、工艺等,需要对历史由衷的尊重和虔诚之心。不光李景洲全家“总动员”收集瓷片,就连朋友也无私相助。事实上,复兴登封窑总计投入的两千余万元,绝大多数都来自李景洲朋友的慷慨。甚至素不相识的残疾人老乡,靠“手”走路也要帮他捡瓷片。(叙述中,李景洲的眉头常常皱起来)

废寝忘食、彻夜拼瓷片不在话下,而收集的瓷片越多、成就感越强,李景洲却发现自己欠缺的知识也越多,请教专家教授成了常事。李景洲也索性辞了政府职位,一心收获着“拼历史”的成就感。2012年,他专门成立郑州市登封窑陶瓷博物馆,将多年来收集的瓷片全部登记在文物部门,在他看来,这是给每一个瓷片一张合法“身份证”,保护它们不因自己的个人变动而流失。

2006年,李景洲创建了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利用平台团结起文化精英,07年着手复兴登封窑。钱、技术和人,一样都不能少。按照瓷片标本做科学分析,采集当地材料组配,加上朋友们的财力物力支持,李景洲及其团队成功恢复了登封窑5大类100多个品种,涵盖了主要技艺和题材。其中就包括失传千年、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白釉珍珠地划花技艺。(图为李景洲为前来参观的客人介绍登封窑)

有了传承,更要创新,因为在他看来,非遗的保护必须是动态的,“不做不行”。李景洲开始研发新品种,比如将陶瓷和国画结合的水墨瓷,相比传统白地黑花的鲜明直观,有了过渡和丰富的意境。他还把非遗技艺应用到登封特产麦饭石上,开发出麦饭石系列产品,去年成功获得国家专利,不断进行非遗拓展、延伸,将艺术品和实用品相结合。(图为有少林元素的麦饭石系列产品)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