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俩孩子相识17年互相激励 如今都读上了博士
李杨和胡远超在郑州见面,手里拿着当年的《河南商报》河南商报记者 邓万里/摄
河南商报记者 弯文奎
17年前,河南商报举办了“走进大别山”一对一帮扶活动,郑州的吕女士一家和新县的卢女士一家结下深厚友谊,活动结束后,两家人私下里书信来往交流。
两家的孩子奋发图强、互相激励,如今一个在中央党校读博士,另一个在中科院读博士。
河南商报的一次活动为两个孩子的人生开启了光明的前程,学生家长连声感谢河南商报。
【探亲】
17年后第二次相见
家里的摆设还是当初的记忆
在北京读博的胡远超怎么也没有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联系到失联5年多的老朋友李杨,17年后,他更没想到竟能再次走进当年的“第二个家”。
之所以说是“第二个家”,胡远超觉得,这些都得益于河南商报举办的“走进大别山”一对一帮扶活动。他介绍说,自己生活在新县的一个山区农村家庭,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把他和姐姐带大,是参加河南商报的活动才认识了郑州的李杨一家。
临近开学,胡远超提着母亲准备好的咸鸭蛋,来郑州看望李杨一家,而李杨的母亲吕女士没想到过了这么久,还能再次见到胡远超。
“什么都没变,家里的摆设都还是当初的记忆。”刚走进李杨家,胡远超觉得似乎回到了17年前,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李杨一家还是那么热情。
“当年阿姨送给我的鞋,我都还放着。”李杨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当年胡远超的母亲卢女士专门在家做了几双鞋送给自己,但自己并没有穿,而是一直保留到现在。
【回忆】
商报举办“走进大别山”活动
两家因此结下深厚友谊
时隔17年,想起当年的情形,胡远超和李杨还记忆犹新。
李杨介绍说,2000年暑假报名参加了河南商报的“商都少年走进大别山”活动,体验农村生活,与同龄小伙伴在农村同吃同住,前后共计三天。
三天来,他感受到了农村人的热情和不易,“无论是出行还是购物,都很不方便。”没有了公园,没有了超市,每天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
李杨觉得胡远超家里比较困难,然而胡远超的母亲卢女士则用当地最好的“美味佳肴”——河里逮来的螃蟹、泥鳅等来招待李杨。
活动结束后,双方家庭还保持着联系,“当年不像是现在,通讯工具这么发达。”私下里两家书信来往。2000年年底,胡远超一家受到李杨一家邀请去郑州。“当时写的那封信里还放了一张100元现金。”胡超远记得很清楚,那次外出是他第一次去城里,因此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说起当年的情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虽然条件艰苦一点,但是农村人都比较质朴。”这是李杨对胡远超的印象。
【发展】
两人互相激励双双读博
“由于通讯的不畅通,上初中的时候失去了联系。”胡远超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在他看来,唯有学习才能走出山村,就拼命地学习,最终考入吉林大学。
2013年,胡远超在人人网上搜了一下李杨的名字,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联系上了对方。
“胡远超被保送到中科院硕博连读的事情给我很大鼓励。”李杨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为了赶上胡远超,自己也下定决心考到北京去。经过努力,他最终考入中央党校攻读博士。
胡远超觉得这都是知识的力量,而自己感受最深的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目前两人都在北京攻读博士,隔段时间便会在北京见面。
“一次活动为两个孩子的人生开启了光明的前程,感谢河南商报的善举。”得知胡远超在中科院读博士,李杨的母亲吕女士显得很激动。
【这些年,我想说】
“俩兄弟”目前都有啥想法
河南商报:这些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胡远超:知识改变命运,在社会上不进则退。
李杨:多学习多尝试,视野也在扩大。
河南商报:未来几年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李杨:希望能留在北京,找个工作好好干,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希望父母身体健康。
胡远超:希望自己的学业更进一层,在所在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希望亲人身体健康。
河南商报:对河南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胡远超:希望河南更加给人才一些机会,更加重视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
李杨:现在郑州也被审批为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很不错,因此有信心郑州会变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