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河南供给侧改革 煤炭行业首当其冲
本报记者 程昭华/文图
核心提示
多年的困境和巨大沉重的经营包袱,已经让煤炭行业不堪重负。而河南挥起的结构性去产能的第一剑,正落在了煤炭行业上,分流、关矿、转型、重组……断臂求生,已成为煤企乃至政府共同的决心。
1、供给侧改革聚焦煤炭
“关停”、“分流”、“转型”,2016年河南供给侧改革的首个目标,落在了煤炭行业身上。
近日,省政府公布了《关于促进煤炭行业解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这份长达近万字的《意见》中,从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到淘汰化解落后和过剩产能,再到多渠道推动人员转岗分流,解决河南煤炭产能问题的决心与力度,可见一斑。
《意见》直言,我省煤炭经营困难已成常态,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并提出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建设不符合国家要求的矿井、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及煤矿生产能力核增项目,并将用3年左右时间,依照国家退出标准,大幅淘汰省内煤炭落后产能。
而为让煤炭行业加快供给侧改革速度,此次《意见》同时针对煤炭企业去产能困境,提出了一系列扶植和推进计划。如采取省内发电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省骨干煤炭企业电煤,鼓励和支持新投产电源项目与省骨干煤炭企业建立长期购销关系等方式来提升煤企销售;再如利用加快办理矿业权手续、支持企业多渠道融通资金、设立每年2亿元的非煤产业发展资金等手段,来解决企业去产转型中的财税和土地困难。
“去产能”,是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中,煤炭显然首当其冲。平煤神马集团一位人士坦言,将目标首定煤炭,确因煤炭行业已难支撑,“省内煤企无一不亏,企业已开始断臂自救”。
事实上,就在《意见》出台前几日,平煤神马集团就开始部署2016年集团煤炭板块部分矿井止亏脱困事宜,明确集团下属7家原煤生产单位、11对矿井的关停止亏和人员分流方案。无独有偶,义煤集团也几乎同时印发关于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办法,计划3~5年内将员工总数压缩至5万人,同时关停部分矿井。
走不出冬天的煤炭行业,在2016年不断迎来“去产能”的顶层规划。今年年初,国家相关部委向煤炭企业发出征求意见,针对当前煤炭生产整体环节统一化限产,提出2016年起,将对各省市煤矿生产适当核减,并从今年起暂停审批新建煤矿项目,预计试行两年时间。除此之外,也开始征求推行按吨补偿原则,即每淘汰一吨产能获得中央和地方双向补助,金额在150元左右。
而仅不到2个月,国务院就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该意见明确,从2016年开始,用3年至5年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令行业改革压迫感甚重。
“今年大家关心的不是企业亏损多少,而是这么下去还能开多久。”省内一家煤炭企业主要负责人张先生称,目前省内煤炭企业关停频繁,部分企业至今仍有超1/3矿井放假停工。即使如此,煤炭经营形势依然持续恶化。如平煤股份预告2015年归属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为亏损20亿元左右,而市场预计,仅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平煤神马集团、郑煤集团以及神火集团4大主力煤企,亏损就将达到50亿左右。
2、人员分流是改革重点和难点
相比以往的保价限产等措施,此次去产能最令人关注的内容,在于人员安置。
2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将利用1000亿元左右的工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解决煤炭130万职工和钢铁50万职工的下岗分流问题。为此,除了中央财政的1000亿元奖补资金外,失业保险和就业专项资金也将予以支持。
而对于我省来说,《意见》明确将提供资金、渠道以及便利,增加企业员工安置能力。多家煤炭企业开始出台员工安置方案,并计划在今年内完成30%~50%不等的人员分流目标。
“煤炭企业与钢铁企业,人员分流都是最为头疼的事情,在这一点上,煤炭企业显然更加困难。”省内一家大型煤炭企业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钢铁企业偏重于市区周围的布局,这给员工的再就业和分流,提供了较好的依托平台。反观煤炭企业,除了下游产业外,主要开采集中在山区,人员密度大,周边承载力不足,给分流增加了难度。
与此同时,煤炭人员家庭大多长期依托煤矿生活,守土思想明显。如该煤炭企业,在内部调研中,不少矿上员工宁可领取每月1300元左右的放假工资,也不愿按照企业再就业分配辗转南方进行就业。“这就给企业的再就业分配带来很大难处,也不利于煤炭企业利用人力资源优势从接收地为员工获取更好的待遇和报酬,这些问题都需要在限定时间内进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