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从“连增”到“连丰”
克服低温冻害、病虫害爆发、收获期多雨等重重不利,依旧夺得丰产,这份成绩单殊为不易。
从“连增”到“连丰”,我省正把粮食生产能力牢牢攥在手中。为全国粮食安全再次作出重要贡献,河南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粮仓”。
粮食产能从哪里来
若有机会从空中俯瞰舞阳县连片成方的16万亩高标准粮田,你会对695.36亿斤的夏粮总产有更生动的感悟。这是全省最大的高标准连片田之一,涉及5个乡镇、82个行政村,以每小时40公里的车速绕行一周需近1个小时。“两横十七纵”主干道直接通村,排水沟渠互通互联,井电配套自动化喷灌,无人机防治、电子眼管护全覆盖,这“16万亩一块田”成为集现代农业、观光农业、信息农业于一体的“示范园”。
这是我省强本固基、夯实粮食生产能力的一个缩影。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河南小麦占全国的1/4强,“中国粮仓”地位举足轻重,夏粮生产始终承载着中央的殷切期望。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多年来中原全力以赴,踩出一串串坚实的足印。
省农业厅负责人表示,我省持续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聚合项目资金,加快技术跟进,提升建管水平。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累计投入资金512亿元,建设高标准粮田4960万亩,为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夏时节,在长葛市董村邮政金大地示范方,省农科院研究员王绍中自豪地宣布:亩产1251.6斤,平均每亩增产258.4斤,增产率达26.02%。
类似的场景,在全省高标准粮田常常上演,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除此之外,高标准粮田建到哪里,高产创建跟进到哪里,有力保障了今年小麦产量。
“有旱涝保收的高标准良田,加上先进技术的配套,夏粮在高起点上丰产丰收就有保证。”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小麦专家郭天财说。
各种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买个打捆机补贴三万二、买个拖拉机补贴一万九,农机补贴越来越给力了。”上蔡家庭农场主邝学良,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在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础上,省财政拿出1.1亿元专项资金,开展新型紧缺农机的累加补贴,提高补贴的针对性、精准性。
此外,今年我省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补贴、农民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及时将107亿元补贴资金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
各种惠农补贴“大礼包”,为粮食生产注入强大动力。
1%的减产意味着什么
习惯于过去13年绘就的夏粮产量连增曲线,乍一听到较去年减产约1%,多多少少会让人有一些不适应。
看天吃饭,是老百姓对传统农业的直观感受,“两丰一歉”曾是农业逃不脱的周期波动。虽然现代农业已大幅提升抗风险能力,但毋庸置疑,和工业相比,农业仍是弱质产业,脆弱性是其鲜明标签。
站在7月的田间,回忆这一季麦子的遭遇,商水县种粮大户杜卫远连连感慨:今年麦子能丰收实在不容易。
有这种感慨的不止杜卫远一人。在今年小麦生产中,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多发频发:
去年11月份全省持续低温寡照,小麦提前进入越冬期、生长量不足,后期又经受冻害;
今年4月份以来,我省多地出现连阴雨天气,赤霉病在豫中南局部地区偏重发生;
进入麦收期,中原大地又接连遭遇阴雨天气,小麦收获几乎伴随着降雨进行……
与此同时,一场应对自然灾害的战役也在中原全面展开:
全省春季小麦病虫害累计防治面积达2.2亿亩次,挽回粮食损失69亿斤;
麦浪滚滚闪金光,机声隆隆收割忙。麦收时节,省政府下发紧急通知,各地“抢”字当头,18万多台联合收割机轮班作业,力保颗粒归仓。
省农科院研究员、著名小麦专家许为钢说,在这么多不利条件下,我省夏粮今年较去年减产1%,合乎自然规律,也来之不易。
不难判断,这次夏粮产量略减对全年粮食供应大局不会有多大影响。倘若不是我省已具备强大粮食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减产的数量肯定不止1%。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今年多次指出,“十三五”不再片面追求粮食连续增产,但一定要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
我省情况也正如此。在夺取了13连增的辉煌后,总产略减并不可怕。目前,“中国粮仓”已具备夺取稳产增产的应变能力和深厚实力,片面追求粮食连增,会带来巨大的环境生态压力,应根据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发展生产,允许粮食产量年度间有所波动。
高基点上如何谋求转型升级
站在高基点上的中原粮食生产,每前进一小步,都十分不易。
抗击种种灾害,夺取夏粮丰收,让人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暴露出我省农业生产存在的种种“短板”:
缺乏深耕,是我省目前农田的普遍状况;遭遇降雨,小麦霉变,急需烘干机发力,但我省烘干机的推广普及仍面临着种种难题……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一语中的:破解之道在于实现粮食生产的转型升级,加快由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转变,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的粗放经营,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
与一季粮食的略减相比,粮食比较效益更需要关注,这是稳定种粮队伍进而提升粮食产能的关键。构成粮食安全三要素的“良田、良法、良人”中,最核心的是人。目前全省12.3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7万个种粮大户,已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力军。留学归来当农民、研究生热衷搞农业等可喜现象,折射出我省农业转型升级的前进步伐,折射出农业的希望和未来。
近年来,农产品消费升级明显加快,个性化、高端化、服务化需求明显,市场呼唤我省农业深化供给侧改革。面对粮食产量、进口数量、库存数量“三量齐增”的新形势,粮食生产需要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需要在不断提升粮食产能的基础上,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多灾之年夺取夏粮丰收,值得欣喜;农业转型升级关口的河南实践,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