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沪上生鲜大盘点
2016开年以来,生鲜电商融资与倒闭并行,热闹异常。4月7日,美味七七上海总部突然传出的倒闭消息,给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模式纷争,此事似乎已成为生鲜电商行业发展的分水岭,何去何从,是生鲜各大阵营都在思考的问题。
为了厘清盘点思路,笔者把观察的范围圈定在上海,除了美味七七的参考价值外,还有另外两点原因:
第一,上海是国内生鲜电商的发源地,也是国内生鲜实力最雄厚的地区;第二,生鲜电商区域发展特征明显,哪里出生,哪里就是主场,观察上海这个阵地,更具备典型意义。
深耕产业链的重模式
垂直生鲜电商,在整个电商圈里自成一派,最看重供应链的整合能力,挑战着电商领域的商业极限。上海的重模式玩家不弱于北京,易果生鲜、天天果园、都市菜园和倒掉的美味七七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资历深,供应链重是这类玩家的共同特征。
1、易果生鲜
易果生鲜作为国内生鲜电商的鼻祖,05年开始就走重资产路线,建立了坚实的供应链基础。09年易果更名“易果生鲜”开始切入全品类。
13年接受了阿里的A轮之后,易果开始快速的扩张,在战略发展上,不断加快跨区域和全品类扩张的速度。仅在2015年,易果就在O2O方面收购了果酷网的果切业务;在冷链物流方面剥离出安鲜达;在内容跨界方面,与下厨房战略合作等等。
今年3月,阿里引入KKR继续加码易果C轮,促成了国内生鲜电商行业迄今最大的一笔融资。
如今的易果,在资本的推动下,已经成为生鲜业内的庞然大物。
但是,易果当前的发展战略,已经到了三岔路口:依靠天猫系的大流量舒服的做附庸?还是强化本站的内容运营继续做自己?又或是转型冷链物流供应商,做同行的生意?
在资本的重压之下,易果看上去很美,选择起来很痛!
2、天天果园
天天果园09年扎根上海,经营水果品类比易果还垂直,是国内最有耐心的一家。凭借之前30年的水果商经验,天天果园围绕水果品类自建冷库及冷链物流,持续打造标准化的供应链体系。近几年,天天果园在北上广开设实体店,开始尝试O2O。去年7月,天天到家上线,在战略层面强化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布局。可以说天天果园的整个供应链很重,且充分聚焦。
从2011年开始,天天果园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完成了包括天使轮在内的5轮融资,16年的D轮和之前的C轮相隔不到1年。同样在2015年,融资后的天天果园也开始了跨地域扩张,同时布局全品类生鲜。
天天果园受制于水果单品类的规模化瓶颈,在扩张全品类的路上,将面临如下障碍:一是全品类的SKU如何整合到已经很成熟的水果体系,这在供应链的改造和系统整合上,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和庞大的资金支撑;二是扩张全品类之后,消费者认知的仍然是“水果”,和易果一样,这是短时间内,挥之不去的硬伤。
3、光明都市菜园
光明都市菜园在业内一直保持低调,知名度不高,但是实力和发展潜力却不容忽视。在光明集团旗下,都市菜园专注于生鲜农产品的销售配送,深耕生鲜的品质和客户体验,一做就是十年。2014年底快速转身触电,到2015年底,都市菜园已经完成电商平台的搭建,不知不觉间用户规模已逾百万,是上海地区除了天天果园、易果生鲜、倒闭的美味七七之外,为数不多的销售过亿的垂直自营B2C生鲜大户。
从基因上讲,都市菜园是天生的全品类,这得益于对生鲜农产品的熟悉和国企厚重的产业链基因。生鲜同行还在全品类投入、摸索、试错的时候,据业内人士称,都市菜园已经将全品类的损耗和客诉降到了业内领先。
在资本层面,都市菜园至今没有传出对外融资的消息,这在生鲜行业极其罕见,背靠国企不缺钱,但不代表电商真的不烧钱。都市菜园如果不引入资本,趁机建立规模优势,未来的生存空间必然会受到竞争对手的钳制。
没有融资的都市菜园,在国企的体制下,还能走多远,仍然有待观察。
上海的重模式玩家几乎无一例外的遇到了发展瓶颈,只不过各家的瓶颈略有不同, “快”和“稳”如何平衡的问题,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沪上重模式玩家必须解开的迷局。
试图突破魔咒的轻模式
在重模式遇到瓶颈的时候,跨界生鲜的轻模式玩家,一直在探索曲线赶超的捷径。线上平台做流量+线下轻布局,是这类玩家的基本套路。沪上从来不缺爱冒险的资本和轻模式玩家,可经过几轮的大浪淘沙之后,如今在沪上布局的仅剩下海派的U掌柜以及爱鲜蜂、每日优鲜等玩家。
成立刚过半年的U掌柜,凭借1小时速达业务和高额补贴,吸引了大量用户。团购+移动端社交的模式,结合分布式库存+短半径运输的物流,再利用前置仓缩短送货时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U掌柜的运营成本。最近,刚刚完成B轮的U掌柜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补贴,夸张的日单量,能不能培养出忠实用户,时间会说明一切。
爱鲜蜂同样主打1小时送达,采用众包微物流配送,聚焦移动端、玩社区概念、玩跨界合作。C轮融资后的爱鲜蜂最近负面频频,去年《天天315》的消费者投诉,今年3月底传出欠款及倒闭风波,以及最近的D轮融资信号,让人看得扑所迷离。
每日优鲜则把物流外包给顺丰冷链,自己扩张全品类,然而顺丰的冰袋,却成为最后一公里的体验硬伤。
业内不看好轻模式,一是因为流量不具备可持续性。单一的销售渠道,严重依赖平台流量,需要靠资本补贴拉动用户量,一旦面临资金链断裂,结果就是整体崩塌;二是由于供应链的短板,不得不依赖仍不成熟的第三方服务,导致采购品控难,仓储、物流损耗大,服务跟不上,严重影响品质和用户体验,难以培养用户忠诚度;三是抗风险能力差。轻模式的进入门槛低,业务与大平台电商重合,一旦实力雄厚的资本玩家,如天猫、京东等巨头决定高举高打的进入O2O市场,很快就会形成资本清场。
生鲜电商,如何才能走出未来?
美味七七在上海本站的布局,本来也是重模式的,但是在供应链没做扎实之前,盲目
的迎合资本,轻模式创新走的太急,结果倒在了O2O和烧流量的半路上。
从行业的特殊性上来看,垂直生鲜重模式存在天然壁垒。一方面,跨界做不好供应链;另一方面,大平台电商进入的风险太大,沉没成本太高。实际上,亚马逊、阿里、京东等都是通过战略投资和收购来催熟市场,在态度上保持观望。
因此,对于重模式的垂直生鲜来说,未来几年的发展将至关重要。无论对沪上的易果生鲜、天天果园、都市菜园,还是对北京的沱沱工社、本来生活来说,谁能在当下的关键时期做出适当的战略选择,并在创新的同时,稳步做好供应链基础和用户体验,谁就有可能拥抱生鲜电商千亿级的蓝海市场。
编辑:闫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