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宜:阻挡沙尘暴不是衡量三北防护林的唯一标准
人民网5月12日电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副局长洪家宜做客人民网,就“加强防沙治沙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话题与网友进行交流。
5月4日开始,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北方城市迎来了沙尘暴天气。洪家宜洪阐述了三北防护林与沙尘暴的关系。他说,三北防护林多种角色,阻挡沙尘暴不是衡量三北防护林的唯一标准。1978年国务院批复三北防护林的启动文件。当时,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部地区,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重要措施。从国务院这个文件就可以看出来,当初的立足点,就是解决老百姓的锅上的问题,所以解决饲料、木料、燃料、肥料还有包括农牧业生产。所以这些年,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三北防护林启动的时候不是把防治沙尘暴作为主要目标的,因为启动的时候全中国主要是北方,女同志出行的时候头上围着纱巾,那时候对沙尘暴是很习以为常的,但是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薄弱,所以优先解决的问题是解决农牧业生产的问题,所以不能以是否能够抵挡沙尘暴来判断三北防护林有没有用。
第二,防治沙尘暴不是为了改变大气环流,它的原理是降低风速,因为沙尘暴起因条件有三个,第一是风、它的动力源;第二是沙尘、这是物质源。第三是起尘的条件,就是合适的风速和土壤湿度。因为大自然的环境我们是改变不了的,主要是解决掠地风速,就是地表的风速,当地面风速低于3米/秒的时候,沙子不会吹到很远,地面风速达到4、5米/秒时,沙尘开始调动。所以防沙治沙的原理是增加地表粗糙度,这样风进入林地以后,在林地的前沿一部分风就抬升,所以在林上部形成快一点的流体,在进入林地以后风速就会降慢,所以林地里一般不会起尘或者很少起尘,而且大量的沙尘会沉降下来,所以防沙治沙的基本原理是降低掠地风速,增加地表粗糙度,基本速度。其实防沙治沙有很多做法,造林是比较常见的措施。
第三,对于沙尘暴的防治不是强行的阻挡,而是真情的挽留。所谓真心挽留证明它是好朋友,或者是好东西、好客人。我说为什么不能强行阻挡呢?因为沙尘暴这次北京有个围墙都吹倒了,砸坏汽车。自然界风的问题,强行阻挡并没有效果,风沙问题也是这样,我们很少听说北方沙尘暴的时候把成片的树吹倒了,这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因为北方沙尘暴一般不像东南沿海的台风,因为沙尘暴本身是生态型的灾害,那就必须用生态的措施解决。沙尘暴所夹带的尘土多数都是宝贵的财富。在土壤中间,最具有活力的物质就是沙尘暴夹带着、长途漂移、直径约为0.05毫米,也就是50个ppm。只有50个ppm以下的粉尘或者微粒才能形成土壤中最具有活力的成分,这些东西形成非常不易,都是大自然通过千百年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形成的。实际上进入黄河的泥沙,真正能够长途的流到渤海的,也是这些0.05毫米以下的尘埃。所以以前我们老讲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不是毛细血管出血而是大血管出血,这些小颗粒本身活性很强。此外,无论是风吹走的还是水冲走的,都是大地的表土,表土的营养价值很高,应该真心的挽留。我们通过林业建设等多种措施,例如三北防护林,让它不要长途漂移,留在当地,或者从沙漠、草地里吹过来以后留在林地也非常好,能够增加林地土壤的肥力。
第四,防治沙尘暴需要国际的合作,国际上需要跨国的合作。国内需要多行业的合作,我们都知道在气象总局曾经公布了一组数据,1999年到2002年之间发生了50起沙尘暴,其中30多起从外蒙进来的,所以沙尘是没有国界的。我们现在的沙尘暴从已经公布的情况是三分之二来自国外,国内也是需要多行业合作,这样才能防治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