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5年,省京剧院复排《沙家浜》
在我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演出季”中,由省京剧院复排的“青春版”现代京剧《沙家浜》备受关注。7月14日,记者走进了省京剧院的排练厅,见到了挥汗如雨的主创团队,他们正在为8月3日的首演加班加点排练。“时隔45年,再次将《沙家浜》搬上舞台,对我们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省京剧院院长赵丽说。
全团之力复排经典
外面是近40摄氏度的高温,省京剧院排练厅内温度更高。酷热的舞台上,“郭建光”和战友们正在排练着“十八棵青松”一折,旁边两位导演陆宝林、王巧栋不时地给演员们纠正动作、指导唱腔,连背枪、持枪的姿势也要细抠。舞美、道具、灯光等工作人员听着耳熟能详的曲调,头也不抬地忙着手里的工作。现场所有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
趁着排练间歇,走下舞台喝水的陆宝林终于把手中的折扇打开扇了扇。他对记者说,尽管自己和王巧栋都参加过当年省京剧院演出的《沙家浜》,但深感此次复排压力巨大。“全国观众对《沙家浜》太熟悉了,都是评委,出一点儿错整出剧目的效果就打了折扣。这出戏是省京剧院举全团之力排演的,我们每个人肩上的担子都很重。”陆宝林说。
为了复排《沙家浜》,省京剧院将45年前演过、执导过《沙家浜》的老艺术家们都请了回来,全国知名舞美专家卢伟生以及他的学生杨培森等为该剧手绘布景,主创团队还收集原版《沙家浜》的所有资料,将其整理成厚达近千页的说明书,对服装、道具进行复刻,连桌椅尺寸、衣服补丁大小高低都与原版一模一样。“既然复排样板戏,那就按照样板不打折扣地来,争取让观众体验原汁原味的《沙家浜》。”赵丽说。
年轻一代任劳任怨
此次复排的《沙家浜》之所以被称为“青春版”,是因为演员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这是我们团所有演员第一次出演全本京剧现代戏,难度可想而知。我的公公李民华、婆婆吴韵芳在第一代《沙家浜》中扮演郭建光和阿庆嫂,我不能给他们丢人。”饰演阿庆嫂的郑凤琴说。
剧中,男主角郭建光的扮演者邢鹏远只有28岁。尽管他是省京剧院的顶梁柱,但此次演出也让他有种“蜕变的感觉”。他说,从5月9日在开封封闭排练开始,自己的生活全部被《沙家浜》占据。由于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只能靠一遍遍的观看原版京剧和电影来恶补。随着排练的深入,他感觉胸中的激昂之气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就是角色带给我足够的正能量,提升了我的精气神。年轻人真的应该来看看这出戏,感受一下信仰的力量。”邢鹏远说。
由于离首演只有半个多月时间,所有演员都没有了休息日,每天排练10个钟头以上。然而再苦再累,这些年轻人脸上都挂着笑容。“你看,83岁的卢伟生老师冒着酷暑为我们画布景,60多岁的导演也天天陪着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在剧中扮演刁德一的赵炎说。
“这帮孩子太可爱了。尽管与高标准还有差距,但他们真学、真问、真苦练,没有丝毫怨言。我相信他们的努力不会让观众失望,我看到了京剧的希望。”导演之一王巧栋说。
为了明天甘冒风险
决定复排《沙家浜》,省京剧院整个领导班子冒着很大风险。除了北京、上海京剧院,全国地方京剧院团还没有一家敢复排这一作品,省京剧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再难,也必须复排。这不仅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更是推动省京剧院整体发展的必由之路。”赵丽说。
近年来,省京剧院创排了《野猪林》、《刘伯温》等传统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刘伯温》,不仅斩获我省第十三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还入选了文化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项目”。但在现代戏方面,省京剧院一直没有突破。“一部经典戏,能够让一个院团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在没有好剧本的情况下,我们宁可复排经典,让年轻人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精神上得到洗礼和升华,这将为整个院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45年前曾执导过省京剧院版《沙家浜》,并在其中扮演刁德一的老艺术家张继生说。
据了解,在复排《沙家浜》的基础上,省京剧院还将逐步展开复排《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经典作品的计划。“一切,都是为了省京剧院的未来。”赵丽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