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求子”路:10多厘米厚的诊疗单 写满了她的“求子”梦
在郑州不少医院的生殖医学科,许多人都在为了“求子”而奔波 记者 王春胜/摄
编者按: 45岁的李丽(化名)是哭着走出诊室的,怀里抱着10多厘米厚的诊疗单,这是她近两年“求子”的希望。
“二孩时代”,以往被抑制的生育意愿得到释放,但不孕不育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据权威数据显示,育龄人群的不孕不育率已高达15%。于是乎,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试管婴儿上。
河南商报记者连日来对郑州多家医院生殖医疗中心进行探访,发掘试管婴儿这一技术火爆的背后,或许,能给正在求诊的夫妇一点警醒。
河南商报记者 王苗苗 吴涛 首席记者 宗雷
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据2009年的统计,20年来,中国育龄人群的不孕不育率已由3%攀升到12.5%至15%。
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虽然此前被抑制的生育意愿得到了释放,但由于生育年龄推迟等原因,想生二孩的人们却面临着不孕不育的难题。
于是,一时间各大医院的生殖医学中心出现了“火爆”情况,那郑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河南商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火爆】
生殖医学部的医生说
平均一天有上百名患者
8月15日上午8点多,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部的候诊室外,长椅上已经座无虚席。
“你们也是来瞧病的?现在排到几号了?”来自河南省焦作市的刘晓(化名),两年前开始做试管婴儿,如今已经连续做了两轮,但都失败了。
“这两年没少往郑州跑,前期检查治疗期间,我都在郑州租房住。”一开始,刘晓也住宾馆,但住宿费一晚上百元,让她有些吃不消,“看这病花钱多,花了钱也不一定管用,所以能省就得省。”与那些眉头紧锁,低头看着诊疗单以及翻看手机的患者不同,刘晓的心态看起来要好一些。
虽然候诊室已经没了空位,但还不断有患者前来挂号。“挂个专家号吧。”说话的是来自河南商丘的张先生,做建筑生意的他,将香烟看成是损害他生殖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北京回来的,那边儿不方便,费用也太高。”他说。
中午12点,看完病的人渐渐离去,但候诊室内仍有近20人,而两个诊室内也有四五名患者在排队。“12点半下班都算早了,这都是常态,不能让病人等,好多都是外地来的,不容易。”郑大二附院生殖医学部的谭大夫说,他们平均一天要对上百名患者进行诊疗。
而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天天都是可多人,来晚了挂的号就靠后,有的检查都来不及做了。”来自河南南阳的陈女士说。
【候诊室里 她们的坎坷“求子”路】
故事
45岁的她为要宝宝
诊疗单攒了10多厘米厚
45岁的李丽(化名)哭着走出了郑大二附院生殖医学部诊室,她将一个牛皮纸模样,但已被揉搓得十分折皱的文件袋环抱在胸口。文件袋里,装着10多厘米厚的诊疗单,这些是她两年多来积攒的“希望”。
李丽擦了把眼泪,又盯着诊疗单看,身旁的男子阴沉着脸一言不发。“医生说啥,还不行吗?”停顿了许久,男子终于说了第一句话。
“嗯。”李丽重重地点了下头,“医生说从检查结果看,卵巢里只有5颗卵子能用了。”说完,两人陷入沉寂。
“难道一点希望都没了?”在候诊室椅子上坐了一会儿后,不愿意接受这一结果的李丽,“腾”的一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又返回了10多分钟前离开的诊室,只见她双手紧握着文件袋,身子微微有些颤抖。
“你要是早10年来,选择的方法有很多,现在只剩下做试管婴儿了,但是,花费很高,成功率就……”接诊的大夫话没说完就停下了,她有些无奈,但又不得不告诉李丽实情。
最近这几年,为再要个宝宝,李丽和丈夫没少折腾,“刚开始子宫肌瘤,接着又有宫腔粘连,再后来又有输卵管不通,单通输卵管就耽误了一年多。”李丽有时挺痛恨自己的身体为何这么不听话,“不是这毛病就是那毛病。”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