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交融创奇迹

05.09.2014  11:02

  火车正在暗渠上运行。⑤3马涛摄

   背景素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途经宝丰县杨庄、城关、肖旗、石桥等4个乡镇。总干渠在宝丰境内全长21.22公里,共穿越大小河流5条、铁路3条、公路7条,交叉建筑物43座,设渡槽、涵洞、倒虹吸、桥梁等22处。

  宝丰县是个“魔术之乡”,这里的不少人都会玩两把魔术。

  在这里,中铁一局的施工者,也像玩魔术一般,在不影响火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掏空”火车铁轨下的土,把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从中“”过去,实现了水与“”的交融,让世人见证了奇迹。

  奇迹就发生在南水北调中线平顶山西暗渠工程上,该工程成功采用了结构形式和工艺难度堪称“亚洲第一”的双层顶进技术。待到通水后,人们可以看到火车在干渠上飞驰而过的奇特场景。

  9月3日,记者来到暗渠工地采访,从这里向东两公里,便是位于宝丰的平顶山西站。采访中,每隔几分钟就会听到一阵汽笛声响,列车呼啸而过。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从渠首出发,越湍河、钻白河、翻垭口、跨沙河,正待长驱直入之时,却被每天过车200多列的焦柳线及平煤专线挡住了去路。“最长的干渠遇上较忙的铁路,铁路运输不能停,工程工期不能拖,想要完工,除非奇迹发生。”回想当时,南水北调平顶山段建管处总工秦水朝深有体会。

  “一开始,没人敢接这个项目,后经多方寻找,中铁一局的一位老技术专家同意试试。”秦水朝说,经过多方论证和研究,最终定下双层涵洞顶进方案,这种方案从没有用过。

  所谓的上下两层框架结构,分别是上层的6孔连续格构梁,架起焦柳铁路的铁轨、枕木,稳定支撑起铁路上方的全部重量,然后再在下面挖出通水的3孔9米分离式框架桥,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通水涵洞。

  当时,许多专家和领导都认为该项目很难按期完工,技术人员顶住压力,工程开建。“在铁轨间干活,与火车抢时间,打桩固定路基时,大型设备又无法使用,挖渠全靠镐刨锹铲、手挖肩扛。”中铁一局南水北调铁路暗渠项目部副经理刘磊感叹着工程的不易。

  一旦有列车要来,只听一声哨响,工人们奔跑着跳离铁轨,两根麻绳拉起两条警戒线。等火车经过后,工人们再蜂拥而至、挥锹扬镐……“每天都感觉在刀尖上干活。”说起当时,工人小王仍心有余悸,就一百来根桩子,却挖了一个多月。挖出的土方装进编织袋,全靠人工往外背,足足背了数千袋。尤其是去年七八月份,高温酷热,地面温度近50℃,时间紧、任务重,加班加点干活,每天暗渠里都要有几名工人中暑。

  终于,上层涵洞挖好了,6孔格构梁也预制成了,50台千斤顶一字排开、蓄势待发。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一声令下,总重量达10600吨的格构梁,在千斤顶匀速推动下,以每次50厘米的距离缓缓前移,直到完全“合槽”。然后,等下层涵洞挖好之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把3孔分离式框架桥顶入。最终,实现了在工程上方铁路行车不间断前提下的零误差施工。

  成功了!太不容易了!大家异常兴奋。当晚的庆功会上,这些被晒得黝黑的汉子们,在相互祝贺时,竟然热泪盈眶。

  其实,从现场来看,暗渠工程一点儿都不宏伟,但要求的技术却非常精细复杂,两次顶进,都有着巨大的风险,稍不留意就可能前功尽弃。“17个月的工期,每天都如打仗一样。”秦水朝说。

  这一仗打完了,也打赢了。“呜——”拉着长长的汽笛声,一列火车从干渠上飞驰而过。望着远去的火车,秦水朝若有所思:“水‘火’都能交融,还怕什么干不成。” (记者 马涛 马禄祯 孙欣)